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樊树志.男,1937年11月生,辽宁沈阳人,1957年由浙江杭高(杭州一中)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8年任讲师,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而斐声文坛。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兼任该学会刊物《明史研究》编委。历任上海市高校招生考试历史命题组组长、上海市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1986…  相似文献   

2.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3.
由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吉林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历史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4家单位联合发起筹办的1993年“明史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月7日到2月10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宾馆隆重举行。大会组织委员会收到中国明史学会秘书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以及香港、美国、日本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学术园地里,中外学者对辛亥革命史的投入颇多,此类论著确实已出版不少,有关研究已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但也无庸讳言,其中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郭世佑博士的新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以政治革命为视角,着重对辛亥革命作了新的探索。我认为,该书以“新论”为题,可谓名正言顺,名副其实。一学术视野开阔与我国学术界以往的辛亥革命史论著相比,该书明显地拓宽了学术视野。作者不仅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而且适当借鉴西方政治学与现代化理论的有关学…  相似文献   

5.
细审精核厚积薄发──王天有教授的明史研究王天有教授主要从事明史研究,在明代政治制度、政治史、社会经济、少数民族问题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的研究,王天有教授用力最深,成绩显著。1980年,王天有完成了专著《晚明东林党议...  相似文献   

6.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对象、研究路径、资料来源、研究结论及学术反响等方面点评罗威廉关于汉口研究的新作。将作者认为在本土商业贸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近代汉口的地方精英与政府基于城市安全感的认同从而构建出“公共领域”的结论放在比较城市史研究以及关于“公共领域”概念论争的学术背景下可以看出,尽管该书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作者着眼中西城市比较研究中的大问题,从精细的个案着手,用强有力的实性分析挑战了西方主流城市史研究的观点,用“事实上的公共领域”避开纯概念辨析的误区,是城市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野史集成》收录《明史纪事》时,编者把该书作者定为蒋。我们将《明史纪事》与《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进行比较,认为两书实为同一部书。《明史纪事》是传抄《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后,为蒋收藏,《明史纪事》的作者并非蒋,而是谷应泰  相似文献   

10.
李光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明史专家之一。他在求学期间,接受北京大学文史学风熏陶和崇尚考证的主流学风影响,撰成处女作《<封神演义>考证》一文。1940年之后在整理明清档案中完成多篇与明史相关的考证文章,基本奠定了他在民国时期的治史路向。1949年,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时代转变之际,他积极主动要求赴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唯物史观,并与一众好友、同仁发起创办天津《历史教学》杂志,传播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经验,为此刊贡献了后半生的学术生命。与此同时,他的学术心态随之转变,在学术研究上的治史取向,从擅长考证转移到在史料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新取向。这一治史转向,并非他个人的学术倾向,而是时代变革下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焦竑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学者,其史学著作《国朝献征录》,篇幅巨大,内容宏富,收录人物众多,对于明代史事和人物的研究,对于清修《明史》的考订、补充,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但由于清初的文化政策、《明史》的独尊地位以及四库馆臣的诋毁,《国朝献征录》流传很少,致使学人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这部著作的学术成果和其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小说《聊斋志异》的研究中,以往多从明清小说史、古代文论、社会学、伦理学以及道德、家庭、婚姻观诸层面进行,对《聊斋志异》在自然美的层面进行解读与探讨的还论及甚少。文章认为蒲松龄及其作品中蕴藏着“真即美,美即真”,“自然即美,美即自然”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代的俸禄处罚作了考察,认为明代的俸禄处罚运作的已较为规范。而且通过俸禄处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其行政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所以这一制度被清朝承袭,并加以完善。但由于明代官俸很低,实施俸禄处罚使得一些官员生活拮据,因此又导致了其趋向贪污和受贿,从而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使初稿有别于其它几稿《明史》,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接受情况进入明代,基本思路仍沿袭着宋人的推尊。明代文人对陶渊明的喜爱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明人的美学追求和人格追求是分不开的,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作为一部总结汉唐宋明儒学的编著,以排斥释老之学、合通儒学派别之异为标旨,是孙奇逢理学观的直接体现。其中,孙奇逢的主要关怀在于建构合同汉宋、朱王的儒学道统,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理学宗传》的结构和标准中,并最终决定《理学宗传》学道的性质。进一步说,《理学宗传》和《明儒学案》的性质呈现出道与术的不同旨趣,黄宗羲以《明儒学案》的编纂标准来评价《理学宗传》,不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7.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的几部郑廷玉杂剧中,《疏者下船》的版本差异问题是最为突出的。20世纪以来,对《疏者下船》做过具体研究的绝大多数学者要么对其版本不作明确的价值判断,要么极力肯定元刊本的价值而大肆贬低明刊本,实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势。这种现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客观评价《疏者下船》乃至整个元杂剧版本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对《疏者下船》现存诸版本的仔细比较和论证,我们发现:《疏者下船》的元、明两类刊本在故事情节、伦理逻辑、戏剧立意乃至曲词宾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明刊本对元刊本的增删修改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明清文人群体与科举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生活、思维、心态,乃至一切与文人有关的事情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其中明清时期的婚姻观念也因此形成了固有模式。查考大量的明清小说作品发现,科举与婚姻关联出现的频率极高,类型固定,而这种婚姻观念也对小说的情节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