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的中国是东方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把我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历史。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在斗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论洋务运动     
引言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是怎样进一步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形成一个封建的买办的社会力量,使这个力量当权来坚持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妥协投降的政策,以维持和巩固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秩序。洋务运动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研究这个问题的具体过程,引出规律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阴险狡猾的侵略手段,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半殖民地国家统治阶级中与帝国主义结合的政治势力之反动性与买办性。这对今天我们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各种侵略手法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清王朝也逐渐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下,日不聊生。但有压迫,也就有反抗,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一向英勇果敢的中国人民是不会甘心受敌人的压榨和奴役的。不久在西南就发生了洪、杨太平军的反清起义运动。其来势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由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也由于研究者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基本线索问题上提出各种见解,当属正常现象,是史学研究日趋活跃的表现。笔者认为,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向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演变,日益激化着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使封建的中国向着半封建社会演变,从70年代起,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产生了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矛盾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中国社会这一演变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河南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垄断统治非常严重,封建主义的干扰破坏也相当突出。因此,民国时期河南工业在经管营理上,无论是宏观控制或微观管理方面,则必然要呈现出一些落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现代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产物。在外国的侵略下,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也相应地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小生产等五种主要经济成份同时并存,其中封建主义占多数。这种社会的国民经济以及思想意识等,也格外复杂。这种社会必定是一穷二白的,现代工业只占10%,而分散落后的小生产占90%,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我们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必须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障碍物。因此,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所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时,“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银行就是帝国主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小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执行和领导机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输出资本,榨取高额利润,争先恐后在中国设立银行。沙俄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置的华俄道胜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成的初期,中国半殖民地海关已经逐步确立和巩固了。到了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宰刈中国的高潮中,半殖民地海关配合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凭借着它已经巩固了的基础,利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在中国的财政、经济、邮政、军事,特别是外交领域中,开展了猖狂的争夺权力的活动。作为海关最高负责人的总税务司,力图把自己变为清朝统治者的太上皇,而把海关变为清政府的太上机关,从而使海关成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左右近代社会发展的两大新型阶级。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样一种畸形发展的社会道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江西的情况同样如此。一、江西近代工业的出现江西近代工业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是一个饱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最重要的根源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中国反帝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正基于此。近代中国遭受外国的侵略,经历了从资本主义侵略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发展过程。与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华民国同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一样,就社会性质来说,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同历史上剥削阶级建立的任何王朝不同,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争夺殖民地,侵占别国领土,亚洲是帝国主义角逐的主要地带,而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朝鲜,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帝国主义在远东角逐当中,最突出的是沙俄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一系列战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于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世界的安定与和平,将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5.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即表现起落干“维新”与“革命”之间,也表现兴起和话动地域的特定社会环境。而特定的社会和地域环境,孕育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特定历史内容。因起落于“维新”与“革命”之间,规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特定历史作用,就是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由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发展成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瓜分更加疯狂,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种社会矛盾都激化起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反映这些矛盾的尊孔卖国与变法救亡的斗争十分尖锐。斗争的中心问题是: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还是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是这一时期尊孔、守旧、卖国的典型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 ,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错综复杂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2 0世纪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等也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对这四个因素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中华民族实现了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向何处去呢?列宁曾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前途有三种可能性: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殖民地社会前途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被中国人民一个接一个不屈不挠的反对外来入侵的英勇斗争中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前途被历史证明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只能选择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时统治着中国的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封建剥削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清王朝所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更造成了国内各被统治民族的深重灾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鸦片、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当时国内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矛盾必然引起社会革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必将发展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