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通过多种途径,管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其爱读、乐读、想读。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又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具进的教学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培养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既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教师创设富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为此确立了三个方面的阅读教学理念。一是树立体验性阅读观,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二是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即“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这三个阅读教学目标层次,可采用以下方法分别实施: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灵的释放,作文教学是教师用心去开垦每个学生心中的一亩田。这样的作文是个性化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作文教学。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自由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新颖。“思想”“自由”“真实”“新颖”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思想———作文的灵魂“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7.
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种四问阅读法,即基于两个角度、三个维度进行四个方面的阅读探究的教学思路。两个角度即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和跳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问”即:1.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信息,探究“写的什么”;2.从写作方法角度探究“怎么写的”;3.跳出文本、反思文本,从写作目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角度探究“表达了什么”;4.从阅读感悟及知识技能学习方面进行阅读反思与批判,总结“你有什么收获”。这四问阅读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效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邓昌荣 《科学咨询》2007,(20):45-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渎实践,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有的教师不作方法指导,让学生自由感悟.结果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找不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常常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导致学生阅读方向出现较大的偏差,阅读得分较低,于是有的学生对阅读有恐惧感,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9.
郭红莲 《决策探索》2011,(20):50-5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一、阅读教学,“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课堂,阅读教学尤其如此。如何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在思考怎样精心备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思考怎样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才能让教学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个“总是”,一个“一二三”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之大。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还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已经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围绕主线的则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瑚和谐生成通过教师这个媒介去实现,因此,对话阅读教学实际上明确了对教师的要求,明确了教师在多重对话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情趣的陶冶、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强化“阅读反思”,注重课外积累,培养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即群文阅读,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笔者开展了全国子课题“利用‘群文阅读’养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以课题带动研究,并以现行人教版单元教材为议题篇目,适当选择课外篇目进行补充,开展了课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步构建出了小学中高年级课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一般模式,改革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王剑玲 《科学咨询》2010,(14):56-56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得具体、得体,方可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语感训练”的领域中潜心思考,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新天地。语感训练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靠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中超文本阅读有许多精辟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方法、策略,拓展思维空  相似文献   

17.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高效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群文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学生段学生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巧妙利用文本组成“群”,通过巧组材料、精准议题、活用策略、让学于生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寻阅读快乐。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学目标制定不准,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如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过高,教学用时太多,教师讲解大多.”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多接触字.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修养就不会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这样阐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感、思想、韵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以为,须做到“四读”.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多元感悟的阅读目标。因此,有效的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一、感悟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基础1、运用“第一印象”在教学中注重首次感知的重要性和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首次感知对感知者来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