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乐 《南都学坛》2000,20(5):56-58
《名利场》是 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 ay)的代表作。已故译界前辈杨必女士留下的《名利场》中译本译文准确、地道 ,流畅地、创造性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境界。杨女士主要是通过将句子结构化整为零单词分译 ,展词成句以“归化”为主要手段 ,巧妙运用汉语成语和四字格这三种手段来处理译文的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财富”(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是汉语中的精华。对于成语的专门论述,已经很多很充分了。本文仅就“一”字开头的成语作些探讨。一、“一”字的构词功能和词义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数词开头的成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数词开头的成语中,“一”字成语为数又最多。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共收成语3013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180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110条;《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收成语7800余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489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220条;《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  相似文献   

3.
现代朝鲜语词汇中,起源于汉字的词或可用汉字标记的词,俗称为汉字词。朝鲜语汉字词的大部分是借自于汉语的。如果把这些汉字词还原于汉字,与现代汉语词比较,其字形(包括字数、字序)、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甚多,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优越性。但是,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比较,有的“形同义不同”,有的“形同义同用法不同”,有的甚至“形异义同用法同”,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又具有独特的局限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英语成语的构成情况,亦基本如此。英语成语在形式上虽然没有象汉语成语那样多由四个字组成,但它们也有固定的形式,其词序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用同义词来取代其中的一些词;许多成语也有它的典故和来源,其含义往往不能  相似文献   

5.
“委曲”和“委屈”是不是同义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讨论同义词的著作有的把这两个词列为同义词,在语言运用中,不少人也把这两个词当做同义词,把“委曲”当“委屈”来用。实际上,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同义词,因此,在语言运用中,这两个词必须严格区分,避免混用。 “委曲”和“委屈”在现代汉语中不是同义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同义词。成语“委曲求全”有人写成“委屈求全”。“委屈求全”应看作是“委曲求全”的别体,不应看作是“委曲求全”的误写。“委屈求全”的成语的合法身份应该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6.
从外民族语言借用新词,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是常见的现象。朝鲜语也不例外,它历来从汉语借了很多词。汉语词的借用在朝鲜语中是词汇得以日益丰富、充实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密切交往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朝鲜语中,来源于汉语的词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把汉语词连音带义都接  相似文献   

7.
朝鲜语汉字成语(以下简称汉字成语)是朝鲜语中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能用汉字(包括朝鲜汉字)转写的朝鲜语成语。它从来源上可分为自造的汉字成语和借用的汉字成语,其中借用汉字成语占绝大多数。借用汉字成语根据其借用方式再分为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和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是通过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言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它们在汉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成语。汉语成语传入朝鲜后,部分成语原封不动地被使用,而另一部分成语在其形式和意义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造成汉字成语和汉语成语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9.
汉语里的“都”是个使用率很高的词,《维汉词典》等有关词典和供维族同志专用的汉语课本中,几乎全把“都”和“h?mm?”等同起来,互相对译,似乎“都”就等于“h?mm?”。为此,本文试把汉语里的“都”和维语里的“h?mm?”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及翻译方面加以粗略比较,且试对维族学生学汉语中几种常见错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用于沟通交流的符号系统,它的演变与发展与特定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同时,它又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显著的文化差异与民族特色。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都拥有大量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习语(idiom),这些习语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是人民大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极具社会性、民族性与文化性,但对于汉语的习语和英语的idiom的定义至今仍说法不一。欲进行二者的比较,下个实用的定义无疑是必要的。广义的汉语习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名言等等,而狭义的习语就是指成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而在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idiom一词,《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1998)给出的定义为: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erate words from whichit is formed(习语、惯用语、成语);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起无论将汉语翻译成朝鲜语,或者将朝鲜语翻译成汉语。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常常把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改动一下,要么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出现的词语,要么将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译文中删去不译.这种增减译法是很自然的,而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语言形式完全不相同的汉语和朝鲜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把“缤纷”定为双声连绵词(《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502页)。任学良同志把“缤纷”定为叠韵词一类的单纯词(《汉语造词法》第253页),即叠韵连绵词。《中学语文练习第二册参考答案》把“缤纷”定为合成词。这些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缤纷”一词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缤”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声母属滂母,韵部属真部;“纷”字在这一时期属敷母,文部。古无轻唇音,中古的滂母、敷母同属于上古的滂母。可见“缤纷”一词在上古属双声。  相似文献   

13.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汉朝同形词汉语和朝鲜语,虽然各自属于不同语系,但是有着不少共同的词汇。就朝鲜语词汇系统而论,其中有大量来源于汉语及汉字的词。这种词汇的产生,是同汉字——这一文字的媒介紧密相关的,是汉语对朝鲜语的深刻影响所导致的。朝鲜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使用汉文,汉字汉文曾对朝鲜语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汉朝两种语言在语汇中互相渗透,使得它们之间产生了大量字形相同的词。  相似文献   

15.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16.
《诗经》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的诗选。汉语成语来自《诗经》可以说源远流长。今天的汉字以甲骨文为最古老,但甲骨文是以占卜之辞为主的文体,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条成语源自于它。汉语成语源自《易经》(《周易》)和《书经》(《尚书》)也算古老,但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易经》“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  相似文献   

17.
至今,对孙穆所著《鸡林类事》中“孛缆”,一词的语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见解,而主张汉语“古有复辅音说”的人,都喜欢拿“孛缆”一词来作旁证。近来发表的尚玉河同志的《“风曰孛缆”和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存在》一文(以下简称尚文),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8.
浅谈人类学的整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6年,史末资(J·Smuts又译“斯马茨”)写了《整体论与进化》(《Holism and Evo1ution》)一书,开始使用“Holism”一词.根据史末资的整体论,“整体”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是主体(精神)与客体(物质)的综合.他把一个神秘的特性赋与“整体因素”,并认为它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了“流俗词源”这一历时语言现象。本文从汉语实际出发,从部分成语意义的变化观察流俗词源,并试图找出形成流俗词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有的是因对符号音义结合重新作出规定而变化,有的是跟随词的聚合变化而变化。外因则是对成语整体施加影响的因素,有意义侧重点的偏移,也有成语运用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