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英语There-be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总结了英语There-be结构的研究特点:一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三是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同时也看到,关于There-be结构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还有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人涉足。  相似文献   

2.
主语小议     
从功能的角度讨论英语的主语问题。从主语的定义开始,介绍了包括马泰休斯、韩礼德、菲尔墨等的语言学家对主语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了形式和功能的问题加以讨论;关于there结构中的there的主语性问题,主要介绍了莱可夫的语义分析和结构分析,以及there的省略问题;最后得出结论,there的省略要全方位考虑。  相似文献   

3.
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There-be存在句的错误分析.文章从中介语的角度,对There-be存在句的使用错误进行分析,并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存在句的语言测试.  相似文献   

4.
从最初译者局限在“技”的经验层面,到语言学家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再到翻译理论家从言内深度和言外广度上加以拓宽研究,对翻译的认识呈现出多元角度下的若干解读。这些认识体现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其中既存在着语言学家与翻译理论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分歧,又存在着译者与整个学术团体之间的摩擦与碰撞。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英语和汉语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认为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不一致而产生的。两种理论在解释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语言注意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三个领域。心理学家专注于理论建设,心理语言学家关注注意对说话的产生、理解和监控过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探寻语言对注意的引导作用。系统研究语言注意的是认知语言学家Talmy,他认为语言自身的机制内部存在着一个注意系统,正是这个注意系统对语言表达的不同部分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注意分配。综述语言注意的研究,旨在增进国内学人对这一前沿课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话语分析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这个词语已经广泛渗透到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话语分析中的话轮分析倍受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关注。本文以话语分析中话轮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的材料和大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话语日常会话的特点,讨论Sacks和其他语言学家有关话轮交接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探讨话轮交接过程中遵循的规则,从而让人们提高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译自苏联《语言学问题》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作者是苏联当代语言学家弗·波·费林。他对近二十年来在美国以至西方一些国家风行的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刻批判。本文对于我们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费林认为,乔姆斯基理论本身在许多方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合逻辑的。他的许多公式是不可理解的。他的“生理上语言生成假说”是当代语言学中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变种,观点是反历史主义的。他的理论在西方和苏联已遭到公正的批评。西方许多语言学家称它为“语言学帝国主义”、“伪科学”……为节省篇幅起见,译时对原文注一律删节。凡删节处——用[………]标出。  相似文献   

9.
熟语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随着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汉语熟语活用早已成为语言学家们的重要研究课题。尽管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但尚未解决熟语中的全部问题,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尤其在熟语变体问题上研究的还不够细致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现以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关于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对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作文中出现的衔接手段错误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形合-意合”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英汉两种语言正处于"形合"-"意合"的互动进程之中,"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只是"量"而非"质"的区别.根据"语言沉淀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凸显说话者的推理和思维方式"这两条原理,翻译家应当尽量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吸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文章一方面指出我国学者在研究"形合"-"意合"现象时拿原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错误以及在探索"形合"-"意合"形成因素上缺乏科学依据的臆断性,一方面对翻译理论家试图用本族语的思维模式替代外来思维模式以致阻碍语言结构良性变化的现状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局限”。西方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区分了开来,认为只有在母语文化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中国学生在汉语语境之中,只能“学习”英语,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往往也难以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英语词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导致大量“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种“文化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以此为前提制定更加切实的教学目标,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语言各要素的变化出发,揭示语言的"不在场的东西"的文化属性,从而把语言作为一个窗口,来现察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并分析研究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英两种语言千差万别,在社会符号学所划分的语言符号的三类意义中,言内意义的可译度相对较低。文章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中言内意义的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有时为了用地道的英文传达出原文的主要信息,有必要放弃一些汉语所特有的言内意义,但总体来说,通过应用各种翻译技巧及补偿手段,译文可以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实现功能对等,达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形象日益提升,给外语学习带来了一股狂热的推动力。各类院校,包括高职和成人院校均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英语学习。不少学校还将专业技能的课时压缩以增加英语的学习时间,认为学好英语是应对全球化所必须,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从"课堂教学"至"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得英语学习在高校校园不仅仅是一项课程,更是一种文化运动。在这种热潮的涌动下我们值得透过文化、政治等角度做一些冷静的审视。基于这一点,本文尝试从政治、经济的外因去梳理英语植入课堂的历史;其次借英语作为一种隐性主宰的内因,去反省英语教学成为霸权的现象;最后针对现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理性解读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古诗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结构、格律和典故 ,而且大多数短诗言简意赅 ;相比之下 ,英诗则自由得多。灵活驾御语言 ,正确处理古诗英译 ,关键在于对古诗源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区别进行考究。文章就古诗英译中 ,分别对其韵律 ,选词和意境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归纳出一些规律以求最佳翻译创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英语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形式对某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所犯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语言错误随之语言系统知识的多寡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语用错误变化则不明显,但在各学习阶段学习者的语用错误表现较为普遍,据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认为应当加强语言使用规则的积累,排除文化迁移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朝鲜族在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主流民族,区别于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的双语双文化建构特征。这个特征在语言教育中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语言的普遍性意义特征和“多语者多语能力”的理论,朝汉双语人应具有较强的语言学能。然而,在日语教育中予以肯定的“优势“在英语教育中却时常呈现出“劣势效应”,因此而开展起来的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研究,旨在为三种语言学习者寻找能够使他们的“双语建构”特征发挥优势效应的英语教育途径及教学模式。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始取得值得瞩目的成果。对此进行学术层面上的阶段性总结将有助于该系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引起对朝鲜族英语教育的更广泛关注,对探讨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异同,从分析公外教学中所存误区入手,以更新公外教学理念为切入点,从语言知识的渗透、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等方面出发,剖析了公外教学误区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公外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跑题”的概念及原则,以期澄清公外与专业外语的不同定位,为公外教学摆正位置,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是最有争议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它主张习得的一个主要条件是习得者借助于语境和语言信息理解略为超出其语言水平的理想的语言输入。这一假设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和研讨 ,但同时不管是理论本身还是该假设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指导都招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