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大多完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香港的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使其在书写中国传统武侠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香港这一独特的都市文化的认知。而80、9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而拍摄的影视剧中,同样也包含了诸多这样的香港本土文化内涵。在这文化内涵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金庸小说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所显示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金庸作品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体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大陆史学风气转换中,近七十年来关于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革命语境回归学术语境的过程。1949年至"文革"时期,受制于阶级斗争思维,对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以政治批判为主。改革开放后教条化学风终结,开始以学术立场研究评价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并蔚为学术史领域的热点。1949年后至1990年代的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研究,以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为主,焦点是对傅斯年史学思想的重新评判;21世纪以来,受当下学术思想史研究新趋向的影响,日益走向纵深和多元化,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出现新的关注角度,越来越聚焦于傅斯年及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即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即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于文学翻译--语境的诸多功能在文学翻译中对语义生成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应当紧扣语境,创造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5.
语境历来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语言学界的语境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学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对语境本体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定义语境时,其动态性、现实性以及普遍性均得到考察.语境因素得到整体辩证的思考,形成了系统化的模式结构.对语境的特点和功能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更为可贵的是,语境研究已经纳入了哲学和认识论范畴,这为语境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莱蒙托夫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了中国文坛的关注,上世纪40年代大后方对其作品的译介达到了高峰.本文选取抗战大后方这个特殊的区域来探讨莱蒙托夫的译介情况,主要梳理了大后方对其诗歌和小说作品的翻译,并认为在抗战大后方语境下莱氏作品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契合了人们对文学的诉求,也是其作品得以大量翻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坛对“新小说派”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取得进展。流派研究的标志是80年代开始出现直接以“法国新小说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0年代后,学者们更为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新小说派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些文章开始对“新小说派”的技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总结,有些文章跨越国别、民族对新小说派展开比较研究。中国对新小说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至今为止,对“新小说派”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引入注目的市场化倾向,这是受商业化语境、文学生产机制的变革以及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的影响而出现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市场化倾向主要是通过作家和出版商表现出来的。作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或涉足受市场欢迎的题材;出版商通过自己的市场化操作来影响创作,使创作面向市场,同时出版商对作品的包装也起到了对作品迎向市场的进一步“创作”的作用。对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这种市场化倾向,我们要从其特质、出版商的作用以及读者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9.
余华作为当代作家,其创作不论是80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后来转为民间语境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前期作品以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内容,后期作品以充满温情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本文试从人物、叙事等角度来探讨余华小说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网络、泛文化与纯文学等研究语境的争论中漂移无根。本文综述了当下网络文学研究的定位,认为网络文学研究应该避开纯文学之争,在学科间性中研究其文学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日本核文学是日本涉核题材的作品总称,以原爆文学为发端的日本核文学随着时代语境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文本内涵和主题意蕴。纵观国内外对日本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我国研究工作在时间上显然相对滞后,从数量上来看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从质量上来看多属于介绍导读性研究,作为一块近乎空白的"处女地",尚有待发掘。在全球核时代语境下深入展开核文学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其文学本体特质与本体意义,其现实意义也至关重大。  相似文献   

12.
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回顾 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历程 ,其中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尚待改进的问题。本文对这一时期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全面的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 ,对 2 1世纪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面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大众文化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忧虑重重。法兰克福学派便为他们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但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本身的诸多缺陷及其与中国具体语境的错位 ,盲目地追随只能是破坏大于建设 ,有碍于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的小说描绘经历宗教神秘体验的教徒生活,以此来宣泄那个时代的人生问题,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主义日趋形成的语境中的另类作品;叶灵凤等的神秘题材小说以戏仿的笔调消解了神秘体验的神秘性,而迷恋于惊羡体验和异国情调,反映了五四以来文艺青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时代语境为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也构成了"70后"诗歌创作的主要文化语境,因而现代性成为"70后"诗歌的主要时代特质。从"颓废"和"先锋"两个现代性的表征出发,"70后"诗歌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色彩:首先,理想情怀与物质现实的巨大差异让"70后"诗人体味到了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虚无,很多作品表现出对都市的敌视和对乡村的亲近;其次,面对强大的历史和现实压力,"70后"诗歌体现出强大的反叛和先锋性特质,很多作品表现出对政治的结构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思想具有启示作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对这批作品关注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台湾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民众心理状况,对这批作品进行一些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言相对论是一个多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对语言相对论进行了重新评价。概念迁移假设从认知的角度深化并且用实证支持了这一理论。我国学者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语境补缺假说从语境的角度也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认识语言相对论、概念迁移理论和语境补缺假说的异同有助于对语言迁移的本质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学者基于交际民俗志这一研究方法对儿童和青少年冲突性话语展开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重视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序列、语言渠道、性别、种族及社会阶级结构等语境变量去积极地透视和理解冲突性话语的结构特征、语境策略及制约因素等,不仅为冲突性话语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语料,也对国内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作品的改编本就开始出现在美国童书市场。提供给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读者的中国儿童作品主要有三类:训诫故事,民间故事和中国历史故事,以及描写儿童经验的幽默故事。从每一类别中分别研究一个个案,论证不同历史时期提供的不同文本有助于阐明美国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在每个个案中,为美国读者包装设计的叙事反映了一种关于中国的想象,它为作品出版的不同时代和语境而定制。尽管这种想象随时代而变化,但是却始终如一地强调对家庭的忠诚,尤其是孝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