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吐火罗文是中国新疆古代的一种文字,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弥勒信仰是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新博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出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季羡林是我国目前唯一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在耄耋之年前后花十余载时间翻译研究,写成中英文合体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一书,代表了国际吐火罗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巨大荣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中国古典爱情戏曲创作存在两种不同创作范式———单纯型创作范式与复合型创作范式的问题,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范式从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关系、戏剧结局、剧本主旨等五个方面,着重进行了以析异为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翻开中国文学史,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戏剧出现较晚。当古希腊悲剧繁荣兴盛时,中国戏剧才开始出现优孟扮孙叔敖对答楚庄王这样的倪端。中国戏剧的正式形成是在宋金末(公元十二世纪)。此时,欧洲的戏剧舞台却十分沉寂,在亚洲的印度,正是戏剧作为它重要组成部分的梵语古典文学彻底衰落的时候。中国戏剧虽在世界文化中发展较晚,但它几乎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如有的外国评论家所说的:“中国的戏剧文化在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道路上,丝毫也没有受到过欧洲戏剧  相似文献   

5.
在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描写和独具匠心的运用,奥尼尔的创作倾向有时候只有音乐,没有舞台语言。几乎所有奥尼尔的剧本中都运用了音乐的结构、大量的歌词和有节奏的剧情发展,音乐的叙事与戏剧的叙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奥尼尔的剧本中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呈现出在结构、方式和技巧上的一致性,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剧情发展、背景营造等方面体现出共同性。本文旨在探讨音乐在尤金.奥尼尔剧本中所体现的背景性、框架性和主题性等方面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8.
杨扬 《学术月刊》2023,(10):137-145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戏剧,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而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剧本中的戏剧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的剧本语言进行深刻分析,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理论在分析剧本语言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戏剧生活丰富多彩,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家作品较为熟悉,虽然对地方戏兴趣不大,但却倍加欣赏京剧,一致肯定校园戏剧演出的积极影响。丰富校园戏剧生活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戏剧网站,引导学生读剧本看演出,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校园戏剧演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卜生的戏剧思想及创作风格给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以巨大的启迪,直接影响了他的现实主义悲剧的创作.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真实反映现实,聚焦人性的弱点,展示普通人的家庭悲剧,将戏剧作品的背景放置于观众熟悉的环境中,关注妇女地位与婚姻问题以及运用追溯的手法架构剧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的繁荣关系至为密切。广东近代戏剧的蓬勃发展,以20世纪初报刊的大量出现并发表戏剧作品为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没有文学传播媒介的近代转换,就不可能有广东近代戏剧的全面发展和高度繁荣。不仅广东近代戏剧如此,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亦与此相类。广东近代戏剧作为中国近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作为考察和认识近代文学发展与传播媒介之关系的一个有典范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缺乏深度的“平面感”和“零散化”;90年代后半期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其叙事、人物、语言等似乎在向传统回归,但实际上,后现代解构传统、反叛经典而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仍然存在,又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于“政治”或“娱乐”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学”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戏剧精神的现代性创造。后现代戏剧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强调剧场性和表演性而排斥文学、忽视人学,演剧流于叙事的表象化,则又突出地体现了它亟须以现代性为根本,从“人的戏剧”出发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1]《新青年》同人清楚地认识到革新文学在这场政治、思想、文化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代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2]中国文学要赶上世界新潮流,戏剧改良势在必行。而且中国戏剧情形不得不使《新青年》同人忧心忡忡,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说:“可怜中国戏剧界,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还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作戏剧正宗!……中国戏剧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没有立足现代戏剧界中…  相似文献   

17.
郑劭荣 《江海学刊》2012,(2):196-202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20世纪中国剧坛的一面光辉旗帜──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田汉是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剧改革的先驱者以及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做一个戏剧家,曾自诩为一位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的三十年间,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写作剧本、组织剧社、创办戏剧教育、领导戏剧运动、介绍、翻译外国的戏剧作品和理论,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少人…  相似文献   

19.
邹红 《江苏社会科学》2000,3(1):151-156
从戏剧及其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诗与剧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表现首先是剧源于诗,剧属于诗.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戏剧和诗还是一个整体,处于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其次则是诗、剧异畛,是剧从诗的分离.从近代戏剧开始,由早先的以剧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剧不再做诗的附属品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三是剧向诗的回归.不加区分地将戏剧与诗混为一谈固然不对,为了舞台性而抛弃文学性也不对,只有将二者适当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戏剧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剧向诗的回归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回归.它对我们当前戏剧的启示就在于,戏剧必须寻找并恢复失落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姚小鸥 《学术界》2001,(4):135-142
<巾舞歌辞>是保存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等文献中的宝贵戏剧史料.由于声辞杂写,不可通读,近两千年来无人解晓.杨公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它是汉代著名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从而将有剧本可考的中国戏剧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发现.西北师大赵逵夫却声称拥有这一学术成果的所有权,其根据即为赵逵夫1989年在<中华文史论丛>和1992年在<西北师大学报>上所发表的两篇大量抄袭、剽窃和错误百出的文章.本文对这一严重的学术侵权现象进行了揭露,并揭示剧本中关于"洛道五丈渡汲水"一句唱词对研究汉代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