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几年朱,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以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生产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转之到一种靠人力资本,智力和革新为主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才能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2,(10):10-10
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代落幕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5%,这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好质量发展。无视潜在增长率、一味推高经济增速,将导致通胀和房地产风险加剧。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避免出现这种危险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与首次实现“软”着陆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的周期性行为主要反映在总需求过度膨胀方面.旱管这是中国经济周期的一般特征.但每个周期的具体表现都有所不同.通货膨胀率在不同周期下降的方式各不相同.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程度和每个周期的反通胀的政策措施各不相同.尽管我们试图界定出第4周期在某一方面的囊出特征,但第4周期的软着陆的实现有力地说明,软着陆的出现是许多积极囤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2006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连续四年GDP在10%以上的速度运行,并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趋势。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趋旺、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就业基本稳定,特别是连续增长了数年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如果从2000年GDP重新进入8%以上增长速度算起,则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了7年。这种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持续增长良好发展势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而对于2007年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测,国内专家学者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一致,绝大多数人认为,今年我国将继续维持经济高增长的态势,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会逐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5.
今年1—3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平稳,GDP增长9.4%,CPI上升2.0%,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创造了条件。但是,经济中的结构失衡仍很严重,主要是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消费乏力,其背后是体制上的扭曲和政策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正在为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而采取一些短期性调节措施。但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全球化衍生出来的外部效应影响下无法胜任治理“增长放缓”和“通胀抬头”的重任,即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控制通胀只会令其自身经济增长下降,但有利于降低其他经济体的通胀。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采取扩大生产、搞活流通和加强监管等综合措施的调控下,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当前我国物价总水平平稳运行。未来一段时期,总需求放缓、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开始的美国经济扩张迄今已持续114个多月.许多经济学家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美国宏观经济这一特点.称之谓新经济模式。美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正成为当今世界一个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鉴于美国模式已被许多国家搴作市场经济典范,视作振兴经济样板。因此解读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奥秘和美国经济持续扩张谜底是否存在服用资产膨胀“亢奋剂”并依赖衍生金融“迷魂丹”的嫌疑.对正确模拟美国新经济模式趋利避害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无现实意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本文谨据纷纭众说试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1993-2010年季度数据,以频段回归方法分析货币增长和实际产出缺口等因素在不同频段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频(短期),实际产出缺口与通胀显著线性相关;在低频(长期),货币量与通胀显著线性相关。结论表明,实体经济短期波动对我国短期通胀影响显著,货币量变化对我国长期通胀影响显著。因此,实体经济短期波动分析有利于通胀短期预测,货币量分析有利于通胀长期预测,二者结合可以提高央行通胀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和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就现实而言,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约束的压力,以及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高储蓄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中国经济陷入了高储蓄低消费的不平衡困境。本文针对我国高储蓄的发展模式做出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以及社会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冲击国内消费降低目前过高的储蓄率,从而改变目前这种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局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粗放式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强化市场的外在约束机制。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经  相似文献   

13.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措施.至2006年三季度,这些政策开始显现成效,下半年宏观经济开始从高位回落,全年经济运行继续呈"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根据工业和投资的增长趋向,预计四季度GDP增长10.3%,全年增长10.6%.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持续繁荣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总需求、价格指数的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经济正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的结论。继续保持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努力延长扩张阶段,应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和努力扩大就业,同时实现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平衡。  相似文献   

15.
<正> 伴着我国物价的不断回落,一个新的经济学名词——零通胀型经济,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 事实上,零通胀型经济已是全球化的一个问题。 零通胀型经济对消费者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来说,零通胀的好处不言而喻。几乎所有的商品——从汽车、家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握投资机会,让资产价值能伴随经济增长和通胀一起上升,这才是我们面对“通胀经济”所应该采取的正面态度和投资心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的证券业已成一大热门。但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大都组建时间较短,规模膨胀过快,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使证券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大。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证券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协调统一,是每个证券公司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加强投资管理是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证券公司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证券公司投资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在风云变换的市场中,抓住有利时机,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确定投资项目时,…  相似文献   

18.
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视角的通货膨胀动态波动机制对于更好地理解体现通胀持久性的现代新凯恩斯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利用一个带有单位根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通胀率的波动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通胀率是一个具有局部单位根的门限自回归过程,并且可以划分为加速通胀状态和减速通胀状态。在减速通胀状态,通胀率是一个平稳自回归过程,而在加速通胀状态下,通胀率是一个具有单位根的自回归过程。同时发现,我国通胀率在两个状态下都具有高持久性,并且加速通胀阶段的持久性更高。那些能够体现通胀持久性特征的现代新凯恩斯模型都可能成为解释具有高持久性特征的通胀波动路径的理论机理,同时高持久性通胀的结论也可以为那些体现通胀持久性特征的现代新凯恩斯模型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全国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于带动总需求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自1998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启动消费需求的措施,湖北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消费需求依然偏淡,启动艰难,严重影响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影响着内需的扩大。如何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消费需求更快增长,仍是今后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因此,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找出影响消费需求发展问题存在的症结,并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与增长回落的普遍预期相左,今年1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持续强劲与货币供应和贷款投放偏多偏快的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GDP增长10.2%。鉴于产能过剩加剧,货币政策适度趋紧是必要的,但政策调控很难解决体制障碍造成的问题。重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取向是正确的,放松政府管制和减少市场干预,增加汇率浮动幅度和灵活性,实属明智之举。不过,一些安排与此相悖,一些选择的实际效果也无保障,需要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