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在他生活的年代,甚至在他死后相当长时间内,他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南宋初年之后,他忽然变成了一个大儒,一个圣人,随着他生前命名的濂溪书院或类似书院的大批修建,周敦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书院文庙中受供的圣人,一尊与孔子同列的文化偶像。书院的历史与偶像的历史竟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
庐山道上,一路重峦叠嶂,鸟声啁啾,古松遒劲,银泉叮冬,终于在“五老峰”麓的幽深处,探寻到了“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从山巅眺望,书院四周群山合抱,浓荫蔽天,俯视宛若一洞,因此得名。“洞”前何冠以“白鹿”二字呢?原来,唐代洛阳人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他养白鹿一只,伴他苦读,人称“白鹿先生”。相传,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在创通经义、革新政令与书院讲学三个方面,奠定了宋学的学术精神。特别是他推动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使他成为宋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范仲淹对书院教育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他与睢阳书院的学缘关系及在睢阳书院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5.
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教育、学术中心 ,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组织形式 ,她的历史不是一部简单的制度史 ,而是一部以书院为平台而演绎的文化史、社会史。要梳理清楚她的发展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洪波先生的《中国书院史》则是这样一部完备的书院史 ,他阐述了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以及走向世界并最终改制的基本发展历程。邓先生长期以来专攻书院研究 ,享誉国内外学术界 ,他论述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 ,资料的丰富和翔实 ,无庸置疑 ,学术界目前尚无出其右者。但…  相似文献   

6.
薛侃虽非阳明最早入门的岭南弟子,但却是岭南王门的核心人物。王阳明在世时,薛侃已是岭南王门的引路人;阳明去世后,薛侃又成为整个王门的领袖级人物。他先后创建杭州天真精舍和潮州宗山书院,并且编刻了多种阳明著作。他在引领、传承和发展阳明学派这三个关键领域,都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所创建的杭州天真书院,从明嘉靖九年秋建成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开始逐渐为官办的虎林书院所取代,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以天真书院为传播基地,阳明学逐渐在浙西北、苏南、皖南等地掀起了新浪,而这一切都与薛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钱大昕的学术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兼擅经史的特点。乾嘉后学对他的极高评价证明他作为"时间差"标志点的合理性。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钱大昕一生的学术实践与苏州紫阳书院关系密切,紫阳书院决定了钱大昕的学术立场,同时钱大昕的治学成就也标志着乾嘉时代学院风气从心学到汉学的转变完成。  相似文献   

8.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就积极参与地方书院事务,后来主讲杭州崇文书院、南京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长达二十年之久。他在书院史上的贡献:一是将书院景观与造士为文相联系,赋予书院景观以象征意义,在文学地理的微观理论方面独树一帜;二是有知人之鉴,培育人才众多,尤其是选拔了不少寒士,在晚清东南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三是编刊书院课艺总集达十种之多,这些总集保存了不少东南名士的书院习作,在书院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唐代最初官办以藏书、校书为目的的书院,还是宋代以讲学、治学为主的书院,以及发展到明、清时期所出现的考课式书院,都与书法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少书院的教规还明确了书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但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大多停留在书写规范和写字时保持一种恭敬的心态这个层面,很少有书院把书法教育提升到艺术教育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中国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移植到了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日本书院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要使命,有着教育教学、出版图书等多种文化功能。其学校性质的书院又分为寺子屋、私塾、乡学、官学等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另外还有专门教授医学知识和培训中国留学生的书院。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日本人把书院办到了中国本土,惜乎这一书院的回流是一种充满痛苦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旧朝遗民不食周粟,在民间自食其力,讲学授徒是比较常见的治生方式之一。江西南丰的明遗民汤来贺,入清后受聘于白鹿洞书院,以讲授程朱理学为业,为书院制定学规。他为清初宣传与推广理学,倡导德治和教化做出了一定贡献。遗民汤来贺成为书院山长,原因主要有:明清时期,朝廷大力修建书院,支持书院发展,这些举措为士人讲学为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汤来贺深受耕读传家的家风熏陶,他对程朱理学的信奉亦指引他走上山长之路,卒后获“文恪”之名享誉江右。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他既是理学的代表,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象征。在王阳明身上始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他一方面探索并实践着圣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理论,一方面他自己和门人又把他拔高到彻底超越大众的至高神位;一方面他表现出对朱熹所获得的神性般崇拜强烈不满,并且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捣毁偶像的工作。结果是,拉下了一个上帝,自己又坐上了上帝的神位。  相似文献   

14.
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讨论了书院与理学的关系。认为通过南宋理学家的努力,理学与书院二者之间从形式到内容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盛衰同时,荣辱与共的一体化关系。而其一体化形态,主要表现在理学家的书院情结、学人学派与书院的结合、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以及二者之间一体结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有形可察,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15.
古代书院     
正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扬州明代书院的兴建和发展,与全国明代书院的兴衰是密切相关的。明初,朝廷提倡科举,比较重视官学的发展,因而,一般人士对创建书院也不太热心。自洪武以后100多年之中,书院沉寂,即使宋代已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毫无声息。到了明中期,科举渐趋腐败,官学亦逐步变为科举的附庸。教育的颓废,促使当时一些理学家起而建立书院,进行讲学,以救治时弊。王守仁、湛若水就是当时对创建书院最热心的两位理学大师,他们积极讲学于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直至成化(1465-1487)以后,书院才渐渐兴起。白鹿洞书院也到成化元年才得以复兴讲学。扬州的资政书院就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一生以教育为业 ,尤其是他到香港后对其所执掌的新亚书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寄托了他崇高的文化理想。他对教育的宗旨、为学与做人的关系、理想人物的培养等都作过精彩论述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教育、出版、藏书、学术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期的发展,沉积成一种独特的“书院文化”。而随着中华文明的向外传皤,书院也走向世界、书院文化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书院文化向域外的传播,开始于明代,  相似文献   

19.
清初,徽州理学界开始了一场以程朱之学为宗、清除心学派影响的传统理学复兴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施璜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在思想上,施璜尊崇程朱理学,是一位忠实的朱子学信徒。为重振朱子之学,施璜积极投身于紫阳、还古两所书院的讲会活动,参与书院建设,在书院的配祀安排、讲会规约等方面强调以朱子学为宗,以确立传统理学在书院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他还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接引后学。经过施璜等人的努力,宗奉程朱之学的新安理学在徽州一度得到复兴。  相似文献   

20.
在朝鲜16世纪开始的士林书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打压,士林系书院观发生了由原先的讲学转到研究学问再到重视祭祀的变化。到18世纪,书院的讲学功能逐渐丧失,而祭享成为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