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著名的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本文从《西昆酬唱集》编选的外部条件、宋初唱和诗的大量创作与唱和集编辑蔚然成风的文化背景和编选者的主观目的等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杨亿编选《西昆酬唱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同文馆唱和诗》是以诗体分类、每体依韵编排的唱和诗集,比较几个通行版本后,发现附录在《柯山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张耒集》中之四卷本,要比《张右史文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四库单行本之五卷本、十卷本更为合理.同文馆锁院起止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元(祜)二年中伏日即六月二十到九月二十,三个月的锁院比较罕见.同文馆在汴京城西阊阖门外西城隍庙附近,在熙宁元丰时期因朝廷厚待高丽使节而利用率极高,元祐二年被用作试院透漏出朝廷对待高丽政策的变化.进入此次锁院的试官十九人,除参与唱和的十三人外,还有赵睿、孙朴、刘安世三人可考.此次考试的并非吏部铨选文武选人,而是开封府的发解试.不少试官都感受到这次解试承载着元祐更化的科场更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易凤庭编纂的《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是记录嘉庆十九年海宁大旱的灾害赈恤诗集,为清代规模最大的劝赈唱和集。它包括了灾情书写、赈济捐输、赈恤传统等内容,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守土安民的责任、百折不挠的勇气力透纸背,构筑起人们抗灾的集体记忆,同时是诗歌的应用功能彰显的明证。诗人们将自然灾害事件一步步演化为文学事件,起到了光大唱和文体、建构文人共同体、展现地方自治能力等作用。上千首的劝赈诗是清诗叙事性特征的凸显,也是对“诗可以群”这一古老命题的复归。在灾荒史与文学史的殿堂中,《海宁州劝赈唱和诗》有着相当突出的意义,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北宋庆历、嘉佑时期,馆阁与学士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学才士。欧阳修作为由馆职到词臣的著名文臣和文坛盟主,继景德杨亿、钱惟演、晏殊等馆职学士之后,与苏舜钦、梅尧臣等共同完成诗风的新变。由贡举锁院产生的唱和诗集《礼部唱和集》,成为馆职词臣学士诗人群唱和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1945年是诗人何其芳的重要年代.在这一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预言》(二月)和《夜歌》(五月).两个集子,也就是何其芳自编的全部诗集(《夜歌和白天的歌》只是《夜歌》的改版).《汉园集》和《刻意集》虽然比《预言》早几年问世,但前者是三人合集,后者则是何其芳的一本诗文合集,诗的份量也并不重.《预言》除收入新作,几乎囊括了《汉园集·燕泥集》和《刻意集》的全部诗  相似文献   

7.
署名袁枚的《随园集外诗》来历不明,其所收《湖上》《咏蚶二十韵》《读今人诗四首》实为抄袭、窜改俞廷瑛《琼华诗集》中的《湖上》《咏蚶二十韵》《题吴梅村诗集》《题朱竹垞诗集》《题王渔洋诗集》和《题查初白诗集》而成。《随园集外诗》出现于民国初年,其与《随园轶事》《疑云集》《古本金瓶梅》等当为同一拨书贾伪造,最大的怀疑对象为王文濡。《随园集外诗》造伪手法较为复杂,探讨其具体情形,对古书辨伪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执信是清初诗坛六家之一,他晚年删订的诗集身后由其后人刊刻为《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诗馀》一卷),此种刻本是200多年来人们阅读赵执信诗作的通行版本。讷斋抄本《秋谷诗集》四卷,是新近发现的赵执信诗集抄本。四卷抄本中全部收录了刻本中第一卷《并门集》、第二卷《闲斋集》、第三卷《还山集上》和第五卷《还山集下》的192首诗作,此外,抄本中还有59首诗为刻本所不存。显然,抄本中保存的这些未刊诗被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抄本中所保存的诗作是赵执信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的未刊之作对研究赵执信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故将其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9.
皮陆的个性以及他们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二人因为松陵唱和以及唱和诗集<松陵集>的编纂而被合称皮陆.皮陆二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通的傲诞、慵散的个性,所以他们得以相交.作为沉沦下僚的寒士,他们又有渴求文名的焦虑心态,所以他们的唱和一触即发.其唱和诗题材自由而小碎,体裁"由古至律,由律至杂",各体齐备.他们让其个性和友谊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毕沅作为乾嘉学者,不仅官至极品,而且长于诗文。终其一生的《灵岩山人诗集》,结集过程漫长,并在结集过程中刊刻了各种版本,该诗集编纂体例极为严谨。毕沅对诗歌的爱好影响着其幕府诗歌的创作活动,宾主之间的唱和交流及对幕宾诗歌创作的赞助支持影响着幕宾诗歌的创作热情乃至审美意境的提升。进而促进乾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全宋诗>所辑录的欧阳修、米芾、黄庭坚、朱熹、杨炎正、赵师秀6位名家的佚诗进行了考证,或订其误,或补其缺,或校其失,可为翻检<全宋诗>之一助.  相似文献   

12.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话诗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诗学者,通常就虞山、神韵、格调、性灵、桐城、同光诸流派递衔而说其理论,很少注意到这些不同流派的论者几乎都对《诗经》有所探讨。研究《诗经》的学者,则只留心经学笺注考证之成果,集中讨论陈奂、姚际恒、胡承珙、方玉润一类经师之著作,而不知各诗话中存有着大量论《诗》之言论。本文考述《清诗话》、《续清诗话》所载资料中之论《诗经》文献,以补历来研究者之阙。观察清代诗话中数量惊人的《诗经》论述,我们发现它乃是宋明以文学角度解释《诗经》这个传统的强势发展。不但尊《诗》以为文学之本源、典范,亦以此破经生之迂执。强调《诗》须作诗读,应注意其比兴寄托,阐发诗语言的奥秘,亦由此深入处理了唐宋之分、诗文之辨、正与变、情与理、意与法等理论问题。许多观点足以与现代文学理论相印证,更是深入了解清代诗学不能不重新审视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5.
《全唐诗·李益集》是迄今收诗最为完备的李益诗集,收罗了编者所能看到的不同版本李益别集和不同时代的唐诗总集、选本,甚至方志中收录的署名李益的诗歌。其诗歌主体来自明铜活字本《李益集》,体例和排列顺序亦沿用此集。诗人小传则综合《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两《唐书》之《李益传》等多种资料,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6.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315首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龚自珍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迎眷的全过程。在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下,将这一组诗分为述怀、赠别、怀旧、爱情、山水、叙事等类别并作了评析,以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较深入地了解龚自珍这一时期的思想、志趣、心路历程以及诗歌审美特征等。  相似文献   

17.
《宋诗钞》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其版本现存尚可考知的共有七种。其中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余堂藏板的《宋诗钞选》,迄今学界尚无人提及,其刊刻年代,据考证大致应在乾隆以后。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选择是从宗旨、体裁、音节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中"宗旨"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体裁、音节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美的因素,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尽善尽美"文学观的更具体的规定.沈德潜在自身所处的学术背景中,从宗旨和审美特征两方面对唐诗进行"别裁",将"鲸鱼碧海"、"巨刃摩天"的高格壮响确认为唐诗的主流美学特征,并对以李、杜为宗的唐诗艺术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立足儒家传统文学观,<唐诗别裁集>以其新颖风貌在唐诗编选领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1950年代是现代主义导入与狂飙的年代,也是现代诗运动与论战狂热的年代。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都有引领风潮或推波助澜的功绩。《蓝星周刊》是蓝星诗社第一份机关报,是其最初发声的园地。研究1950年代的诗社、诗刊或文化,遗漏这个重要诗社的发表场域,恐将失之偏颇。《蓝星周刊》不仅在1950年代台湾贫瘠的新诗土地上提供发表园地,提倡抒情与纯正诗艺,也清楚显示蓝星诗人维护新诗的积极态度,更挺身检讨自己创作的缺失,以此勉励诗人们要有反躬自省的精神,以走出当时虚无晦涩与政治干扰的创作气氛。本文以全观的角度,从《蓝星周刊》的发行与编辑、作者与作品、翻译与评论来探究体会当时诗刊出版环境之不易,与诗人理想之坚持,更多的是不同多元声音的发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玉台新咏》版本考--兼论此书的编纂时间和编者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北宋年间晏殊<类要>中所引<玉台新咏>为主要依据,通过对"郑玄抚刻本系统"和"陈玉父本系统"不同之处的细致分析,突破了自清初以来学术界在<玉台新咏>版本问题研究上所陷入的误区,初步确定了<玉台新咏>原貌的几个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玉台新咏>只可能编纂于陈代,其编者决不可能是徐陵,而只能出于该书<序>中所言的一位宫中妃子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