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理性范式假定了希腊/基督教(Greco—Christian)的立场,即万物归根结底都仅为人类所用,人类自由地把环境商品化。追求利益是人类社会能持续发展的动力,但过分的向环境索取,使得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类应该把自我行为约束在一个具有生态边界的社会中,避免生态崩溃而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建构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人类利用环境谋取物质资料的过程, 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使环境生产力 不断弱化。因此,将环境问题纳入社会发展之 中,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刻不容缓。 强化环境危机意识,积极防御、采取综合措施治 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平衡,已构成未来社会 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爱萍 《东岳论丛》2000,21(4):38-39
正确处理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与其所在的城乡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环境承载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在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作用下又具有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4.
“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7~31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议及论文涉及的问题,揽其要者,如下。一.关于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在人类的发展中,是否存在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作用?以往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已高于动物进化,社会的演变受自身规律支配,自然界只是充当环境、生产资源等被动角色,自然选择不再对人类发展起什么作用。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人明确肯定自然对人类发展有选择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人类是比动物更高级的存在。它拥有一个文化的社会生存内环境,人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生存方式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所谓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基本要点是要求人与自然(主要是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认识到并强调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这里所言及的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生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是人口的生产。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亦即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也就不存…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科学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科学的利弊都关涉人类生存的伦理问题。通过从伦理学的视角透视科学发展和科学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探析科学用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论述了科学伦理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直接地(物理化学条件)和间接地(食物链港作用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最错综复杂的结合。一方面人类居于主动的地位,不同的居住形态是不断地被认识、创造、利用、改建和保护的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环境又经常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和地域差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和生物这两条途径进行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无论是穴居野处、采集狩猎、种植饲养,还是兽驮舟行,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由于人类所创建的人工居住环境能够减免自然因素对人的直接影响,所…  相似文献   

8.
在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决定作用,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进而决定社会和法律的性质,或认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非决定论则或从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进步中寻找理由,或认为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决定论”、“非决定论”的理论前提都是把环境与历史进行二元劈分。马克思用感性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劳动,把主体与对象、环境与历史相联接,从而不仅在逻辑上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地理、时间和空同的三维进程。文明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文明是自然一社会一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安全是自古以来人们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系统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系统的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高级化、复杂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类生存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性环境三大子系统构成。这三大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交织互动,使人类面临更复杂、更严重的安全威胁。要构建和谐与安全的人类生存环境,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重点是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甫 《南方论刊》2001,(4):40-40
从人类发展史看,开拓发展是永恒的,艰苦奋斗也是永恒的。只是两者在不同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其具体要求和表现方式有差异而已。  相似文献   

12.
广东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黄德鸿黄功绵赵玲玲“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正在全方位地产生影响。它要求我们综合研究人类的“近虑”与“远忧”,以极其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对待环境与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说,自然环境为人类的产生创造条件,人类又从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得到发展。由穴居野处、逐草为生,直至今日的现代生产和文明,无不反映了人类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进化过程。虽然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有着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然而,一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参预自然界的物质运动,环境问题就不单单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地学等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的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开始加入了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活动给人们带来了高效、方便等诸多的优越性,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信息环境的异变,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弥散性,信息的泛滥、老化,信息的污染和虚假现象日益加剧,信息侵权时有发生,使网络信息环境日益恶化。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是人类科技水平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犤1犦除了利用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等手段控制网络信息污染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长期反思得出的结论。它作为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发展新概念,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①。这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持续发展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包含了子孙后…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人类的道德紧密相联。历史与道德的悲剧矛盾冲突,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对习惯所崇奉的事物和秩序的亵读,似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本然是以道德的沦丧和退步为代价的,而要保持纯朴高尚的道德水准,似乎就应阻滞历史的进步,甚至倒退到往昔的社会环境中去。可以说,这种二律背反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构成了人类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成为许多人痛苦不安的悲剧情结。那么,如何透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特别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进步与道德伦理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总是特定环境下的历史。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人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与物(自然)的交往和与人(社会)的交往。由此,环境可划分为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自然领域,文化环境则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社会背景。地理环境较多地体现为横向的空间的联系,文化环境较多地体现为纵向的时间的联系。诚然,自然的历史远比文化的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任何一种环境,只能与人类相始终。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理性的阙失,而人类理性的阙失在工业文明时期和现代文明时期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理性的阙失主要表现为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自身面临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一、人口问题必须遵循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早在1972年6月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为了现在以及将来千秋万代维护并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必须遵循的崇高目标”.以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当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由于过去很长时间不讲或少讲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社会与自然必须是一个整体,人类与环境一个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正确的、完整的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人口问题必须遵循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等历  相似文献   

20.
杨文会 《河北学刊》2006,26(4):152-15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尚属新兴学科,环境艺术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不仅协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和设计着社会和人类的行为。今天,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为此,应当加强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