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语·先进》曾点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人们知道,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三月鲁南,却正是春寒料峭。正如《四书稗疏》所说“暮春三月,正寒食风雨之候,北方冰冻初释,安能就水中而裸戏?”因此,近二千年来,时有对“浴乎沂”发疑而另武别解之论。王充《论衡·明雩篇》说:“暮者,晚也。舂,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詠而馈,詠,歌;馈,祭也。歌詠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  相似文献   

2.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在这段话里,“浴乎沂,风乎舞雩”二语,究竟作何解释,其中的“浴”、“风”二辞,更是关键所在。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人言人殊。约而言之,不外下列四种看法。今特加以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表白自己的志向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莫同暮)时节,人们穿着春天的服饰,我愿意跟青少年三五成群,到沂水沐浴,在求雨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一同回家。根据一般注解,“莫(暮)春”是指春天快要结束之时,有的书还指明是夏历三月。看来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个时节的气温尚寒,不宜下水,与下文的“风平舞雩”也不协调。又据气象学家指出,世界气温经过历史的变迁,变暖了。可想而知,二千多年前的气温比今天,还要低一些。有人说:“沂水在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入浴。”但是二千五百年前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二○○八年的四月.暮春时节,窗外是春夏之交的意兴,流连的春色萦绕着夏日的脚步,而窗内的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名段:孔子同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一起座谈个人的理想。当问到曾点时,曾点放慢了琴声,铿然而止.畅咏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美妙的情景把孔子也打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7.
楚国巫坛上的舞雩歌国光红《九歌·云中君》,释者或以为祭云神丰隆,但以其他诸篇例之,《湘君》不名“湘中君”,《山鬼》不名“山中江”(欧辞尚称“山中人”),则祭云神之出亦当以“云君”名篇,而不当名“云中君”。云神丰隆主降雨①,而《云中君》不见雨字,则《云...  相似文献   

8.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9.
正岳亚军,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首批初中语文教育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校长。在办学上他追求让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有愉悦感,让校园成为师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长的圣地和乐园;在教育上他追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教育境界;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崇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他致力于本真语文的研究,将孙子的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求真、启智的语文教学风格。专著《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于2009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5处关于樊须(字子迟,也称樊迟)的记载,内容如下:第1则,《雍也》第22章:攀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则,《颜渊》第21章:攀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相似文献   

11.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  相似文献   

1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相似文献   

13.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4.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15.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学术佳作,但其在注音、译文和注释三个方面存在一些瑕疵。该著对《论语》中出现的人名“亢”、地名“费”等注音有失准确;译文语言在个别处未能尽“雅”;注释上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译文应以现代汉语为表述工具,追求“准确”、“顺畅”、“雅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在《侍坐》篇中,出现了孔子既对冉有、公西华的“从政”志向持肯定态度,却又赞成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即“归隐”)这样一个矛盾。据管见所及,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或者肯定孔子当时的思想是“归隐”,或者认为孔子当时的思想是“从政”,或者持调和态度,认为孔子的“与点”并非是真正赞美曾皙,而对子路“哂之”则是“纯属偶然,无关大体”云云。笔者以为,以上理解都有偏颇,其要害在于未能全面把握孔子晚年的思想,从总体上准确区别孔子对冉有等人的不同态度。试看《论语》中的有关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述而》有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有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有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北宋周敦颐曾令二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由此引发“孔颜乐处”的话题,为历代学者称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之二鲁迅先生的《教授杂咏》四首,是一组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讽刺诗篇.四首诗各咏一人一事,上面所引的第二首诗,系讽刺赵景深先生误译英文中的银河为“牛奶路”,由此揭示赵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之可笑.《鲁迅全集》十卷本,《集外集》注释本,对读者知之已稔的“牛奶路”作了详注;对索解为难的“马郎妇”却未加注释.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对此都有注解.他们都根据《二心集·风马牛》一文,谓指织女星.锡金《鲁迅诗本事》中,说“有菩萨化为马郎妇  相似文献   

20.
包括纪昀在内的诸多注家引《诗纬·含神雾》来注释《文心雕龙·明诗》的“诗者 ,持也” ,这不无偏颇。刘勰在此处惟言“发乎情” ,并没有纪昀等人所解释的“止乎礼义”之意。另外 ,纪昀批评刘勰《明诗》篇“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所论是“局于六朝习径 ,未得本原” ,但他因为没有考虑到近体诗的成熟是在唐代之后 ,而对六朝时的刘勰有明显的苛求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