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认知社会语言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同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重视人类自身思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知与语言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的社会语境等,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义及言语变异理论探讨、认知文化模式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等.通过将实证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亚文化模式、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三个领域展开了各种讨论,集中体现了对语法系统再语境化的趋势,也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语言学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虽然两者都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角度却大相径庭,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两种理论在其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理论目标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其在国内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根据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尽量多地收集有关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信息和资料,概括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为国内认知社会语言学在研究应用方面增加一些可供交流借鉴的观点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层面,人类心智可以进行二元切分,社会文化因素是二元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层面,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切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个层级,社会文化因素与这两个层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发展心理学和社会进化理论可以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但二者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论述存在重大差别。话语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动态部分,是社会建构论者和认知语言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将已有的认知语言学成果应用于语言的功能分析不失为一种融合研究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均注重研究语言中的认知因素,然而两个语言学派对什么是认知的解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理论对认知诠释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点表现在认知研究目标的基本一致,不同点则表现在认知研究视角的明显有别.对其异同的分析有助于吸收两个学派的语言理论特长,进而建构理论中立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言作品的兴起引发社会热议,学术界对此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方言作品的兴起,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它产生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有利于创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规律,是多种彼此兼容的理论的总称。经过近30年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趋于成熟,但内在的理论缺陷也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特征极大地影响了词汇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国内外主流英语学习网站提供的2012--2013年英语网络新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类词汇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和范畴边界模糊性等特征。基于例证分析探讨了网络新词所反映的现代社会个人主义文化特征以及整个社会的快餐文化转向,对研究社会语言文化发展趋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生成与合成、任意与象似、天赋与体验、语义与语法这四个视角对比研究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研究的本质、语言系统的本质、语法和语义的本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基本上是同步的。这两门学科具有共享的特征:确认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章旨在讨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它本身就具有社会语言学的思想渊源这一观点,不论后者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限于篇幅,文章论述了马利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等奠基人的思想,也概述了新一代代表人物,如哈桑、马丁和麦西逊等人的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年,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L&J)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1987年,莱柯夫进一步论述了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特征.1999年,L&J再次合作,将其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抽象,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不但构成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且也构成了区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他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流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并提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理据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的主观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隐喻作为语言认知当中的重要部分。根据研究对比可以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有所不同,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它产生于认知科学从非涉身心智观向涉身心智观的深刻哲学转变之中。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语言范畴和结构源于人的感知一运动经验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方法论层面,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认知、文化及语言使用的具体完整性之中解释语言的共性,为充分刻画语言的人文维度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