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少数民族地区凭借独有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旅游业,民族村塞旅游业的不断兴起,逐步替代了区域内传统的产业.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民族旅游村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概括,并对当今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资料和丰富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指出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研究的局限性.通过综述,反映了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研究的进展、学术动态,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促进新时期下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州傣族园和巴卡基诺族文化生态村、楚雄州岔河彝族文化村、丽江市泸沽湖摩梭人落水村是云南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各有优劣.民俗旅游材产业化发展应采用综合模式,即政府支持、专家指导、企业化运作和村民参与,才能突出优势,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3.
京郊民俗旅游村深度开发的思考——以密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郊区民俗村的旅游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北京市郊区.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民俗村局限于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思路使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受到了阻碍.要解决京郊民俗旅游村深度开发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民俗村进行"整合",即改变单一的由农户自发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而以村庄为平台,同时"依托于村庄又跳出村庄发展旅游",实现管理组织化、产品开发组织化及整体营销组织化. 相似文献
4.
都市郊区民俗村的旅游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北京市郊区。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民俗村局限于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思路使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受到了阻碍。要解决京郊民俗旅游村深度开发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民俗村进行“整合”,即改变单一的由农户自发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而以村庄为平台,同时“依托于村庄又跳出村庄发展旅游”,实现管理组织化、产品开发组织化及整体营销组织化。 相似文献
5.
[摘要]“十二五” 时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重点。民族旅游村寨作为我国重要的微观经济单位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民族旅游村寨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是否协调一致将影响村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对民族旅游村寨各利益相关主体及其各自的利益诉求逐一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刘怀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从广义的文化定义出发,运用实际调查材料,对城镇民俗的界定、珠江三角洲城镇民俗的特征、功能及其研究意义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民俗产业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琴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96-498
民俗文化总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基于对民俗的概念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古镇开发和民间工艺品开发对民俗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认为作为产业的开发和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将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和谐发展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如同其他各处的苗族一样,高排苗族同样信奉保寨地鬼。原本独立的五个寨子相向发展成统一的高排寨子,其保寨地鬼成为保佑寨内五处区域的地鬼;原寨子间及其周围的野地成为新的居民区,新兴起了四处地鬼。如今高排一个寨子有九处地鬼异于寻常,这是其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多民族多元文化,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复杂的经济价值观。贵州西江作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在社会化的进程与本底传承文化的交织下,呈现了独特的经济价值观,依据已有研究和田野、问卷调查,拟就西江经济价值观的因素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兴东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102-104
区域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势的文化,它有着特殊的精神特质与规律。民俗以它特有的形式承载着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社会主体人作为个体的“心理完形”,在文化的层面上凸显了实践性、区域性、群体共感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的审美特征,成为了理解民俗审美活动本质特性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卢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3):44-47
本文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人文及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得到待承的。而发展则需要寺院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并结合卫生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增进健康、娱悦身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马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3):82-86
民族旅游作为旅游的传统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日常生活民俗变迁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对贵州省郎德上寨民俗变迁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80年代旅游开发在郎德兴起为分隔点,... 相似文献
14.
杨友祥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3,(1)
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赣东的先人们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发达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在赣东大地也得到了极好的滋养,根深叶茂,繁花似锦。赣东地区的民间文学数量多,内容广,花色品种齐全,而且散发着家乡的泥土芳香,与当地的民情风俗结有不解之缘。 那么,赣东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哪些民俗呢? 相似文献
15.
山曼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自旧时的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与潍县)向东的半岛地区,即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辖地,通常称为胶东。 胶东地区依山临海,风光秀丽,历来为旅游者所注目。近年,区内青岛、烟台两市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内外交往日多,旅游业随之更加兴旺。开发区都将旅游事业列为重要项目,旅游资源的开发便很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旅游资源,范围广,门类多。诸如山川、名胜、文物古迹、车船交通、各种服务业、游乐、纪念品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并已做了一定开发工作的项目,而民俗方面的资源蕴藏极丰,却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伍强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开发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伍强力民俗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人类世代创造、传承并享用的风尚、习惯:建筑、村落、社会组织、交通工具、饮食、服饰等等诸种民俗事象,作为人类的文化创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产生出一种“静”态的稳定结合。但当我们考察尚存于现实生... 相似文献
17.
18.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29-135
自2016年国家多次发布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以来,特色小镇已成为社会投资建设的热点,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平安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至今已具有较大规模,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和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的推动下,建设旅游特色小镇成为平安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结合平安寨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完善特色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人口集聚、拓宽资金来源及解决土地用地等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以期促进平安寨旅游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宴饮陈俊习俗、丧葬习俗、辟邪风俗、祈雨风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民俗。 相似文献
20.
西府社火民俗及旅游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岁孝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55-59
伴随着炎帝开创农业和利用火而祭社祭火产生的保留在西府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府社火民俗是以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为品牌的宝鸡旅游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迎神、祈福、喜庆、娱乐、宣德、明智等突出的文化功能,但存在着内容形式陈旧、资金人员不足、重视保护不够、研究开发不力等问题。建立机构、筹措资金、树立品牌、改旧布新、塑造明星、制作光盘、加大宣传、产业运作等是保护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