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应麟有关《水浒传》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其《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庄岳委谭》(下),对于《水浒传》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本事、作者、版本、结构、语言,以及《水浒传》在明代的传播等,都曾发表过精辟之见,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忠义水浒传序》和署名李贽的《水浒传》批点,是《水浒传》研究中最早肯定并竭力颂扬这部作品的评论。这些评论中的观点不仅有代表性,而且对后来的《水浒传》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这些《水浒传》评论,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水浒传》一书所宣扬的投降主义是怎样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有意义,就是对于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金评本《水浒传》作为《水浒传》的重要版本.有着自己的流传史·考察它在《水浒传》版本史上的地位,它与《水浒传》其他版本的区别。并探究其为何有着与《水浒传》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显赫效果的原因,是金评本《水浒传》效果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水浒传》与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早在明代就已经被人发现。李开先、袁宏道等人认为:两书在“文字奇变”;“委曲详尽,血脉贯通”等技法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通过具体地比较分析,认为《水浒传》的“警策”之处可以同《史记》中的“最犀利者”相提并论,也是有识之言。明清之际的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更是经常拿《水浒》同《史记》作对比,他不仅指出了《水浒传》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对《天龙八部》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忠义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的艺术形态,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之处。但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金庸对书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水浒传》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水浒传》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主要三个方面:一是《水浒传》中佛教徒的分类剖析;二是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在《水浒传》艺术构思中的影响;三是对《水浒传》的偈语作出论析。通过上述分析,说明了佛教文化对小说内容和艺术上的多种影响,这对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性的复杂性和艺术性的多样性也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4):46-51
《水浒传》作为累积型的小说创作,是由不同地域的书会才人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话本、唱本聚拢而成;在其话本、唱本的阶段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水浒故事能够经过长时期的演绎与演进,终于成就这样一本大书,一定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核心理念,那就是忠义。《水浒传》文本体现的表演性质和说唱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浒传》文本中处处表现出的说书口吻与说话色彩;二是《水浒传》文本中虽然历经多重删削但仍大量存在的韵语骈文,主要是对山川景色、人物装扮、事物情理等,进行描摹、刻画、抒情;三是《水浒传》文本中出现的不少的"隐语""偈语"。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除仍然带有鲜明的说唱色彩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罅隙与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素质为指标,对赛译本《水浒传》进行了评析。赛珍珠具有良好的译者素质,赛译《水浒传》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成功转换。赛译《水浒传》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可称《水浒传》译本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主流是墨家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水浒传》中的人际关系与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相符合,《水浒传》英雄的“替天行道”主张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相符合,而宋江性格的多重性表现出墨子社会思想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尽管公案小说后来被侦探小说取代,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水浒传》在题材方面存在大量的公案故事,客观上,《水浒传》在艺术创作上对前代公案小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从公案小说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探索《水浒传》对公案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这对公案小说发展规律的研究及《水浒传》对后代小说影响方面的研究都会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书目著录章回小说《水浒传》时,或归于“野史”“传记”,或入“子杂”类,这与《水浒传》本名《京本忠义传》及其早期刊本系统题署含有“忠义”二字,有很大关系。在《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较早的一批谈论者是李开先之类的文坛名流,时人往往将《水浒传》比附于“史书”,认为《水浒传》所记多有所本。这种以为《水浒传》是史书的看法并非仅是当时民间的意见,而含有一定程度的官方意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样,《水浒传》早期流传经历了社会上层向下层民间传播的过程。明代统治者从宣传“忠义”维护统治的需求出发,在都察院刊刻前曾对《水浒传》进行过“政审”。“忠义”思想成为《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官方的主导意志,这就保证《水浒传》得以有效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水浒传》思想研究及《水浒传》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水浒传》的研究,对其思想认识的主要观点是农民起义、市井写心、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忠奸斗争等,其中农民起义和市井写心的观点是《水浒传》认识的主流。考察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水浒传》所表达出的新思想核心是夺回被剥夺,索回人权,要求平等。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名著所反映的新思想,在整个古代封建专制王朝时期所创作的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其所反映的思想在它们之前和之后都不曾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学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习惯的接受心理中,《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已经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孙步忠先生《<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一文的发掘与缺陷,拟在此作一思考与补充。《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具有人物刻画功能、辅助叙事功能、写景状物功能、场面渲染功能、心理刻画功能、说教劝惩功能与娱乐谐趣功能。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不是公案小说,也不是公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公案因素。分析其中“公案”的内部构成情况、探析《水浒传》如何融合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以及进一步研究“公案”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对于研究话本小说如何过渡到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属于什么性质是研究《水浒传》必须弄清的问题。从《水浒传》中的描写看,梁山好汉大多干的是“盗”的勾当,他们攻打官兵时往往没有计划,与敌人厮杀时不分老幼妇孺统统杀死,没有夺取政权的意识,只是固守梁山,占山为王。这一切都表明了梁山好汉是绿林豪杰。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从方法论层面对相关研究加以反思是必要的。近年来学界从文本中的名物、制度、舆地等信息对《水浒传》成书时间加以讨论,往往未充分考虑《水浒传》版本的复杂性、故事来源的多样性、名物制度的累积型特征,所使用的信息点多不具备典型性、无争议性、不可逆性,这种个例的内证法并不能有效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也许更可取的研究路径是借用传播学的方法,通过考证现有的相关文献,尤其是有关《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文献,建立一个具有科学可靠的"保护带"证据的"辅助假说"。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在有效的科学文献或实物支撑下,对诸说进行审查,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这部书素称近世白话文的宝库,这里拟对《水浒传》的用语进行考察,而所考察的主要是属于简本系统的《水浒志传评林》本的用语,看看有关用语改写等方面的问题。最初,为了把宋代以后的零散故事汇总成为《水浒传》这部书,就连元代平话等一类书中的常见的文言用语也收到《水浒传》中来了。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各种改订本出版了,就出现了用接近当时口语的词语来代替文言词语的倾向,如果把《水浒传》百十五回本和《水浒志传评林》本加以比较,就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数字使用情况的分析,探寻出这些数字在作者结构故事、体悟世界、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人类的文化心理出发,寻找这些数字的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尤其令人称道。《水浒传》给读者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宋江、林冲、武松个个呼之欲出,这组人物群像是理想化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本文通过分析这几个人物来探讨《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性,以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水浒传》艺术上的成功,更深入地学习《水浒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