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社会学家的角度解析"以人为本"中的"人"(一)人是群体的人。从量的角度看,人是群体的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不断改革、发展与稳定中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最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2.
一个群体应如如何来增强凝聚力呢?这首先分析影响凝聚力的各个因素:(1)群体规模。一般来说,小规模的群体要比大规模群体(超过8-10人)更具有凝聚力。因为在大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将由于人数的增强而变得困难,使大多数人之间的交往局限于一小群朋友之中。这部分人就构成了一个群体,一个大规模的群体由若干个小群体构成,这些小群体可能是正式群体,也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也可能发生交叉。(2)成员的同质性。态度、价值观的相似性有助于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共同语言。同质性的群体将使其成…  相似文献   

3.
正在组织的成长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群体分化现象。其中,一小部分人长久占有组织的管理权力,在组织的各项事务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这一群体往往被视为组织的主流群体或核心群体。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组织内部未被重视甚至被忽略,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较弱。相对于主流群体而言,这一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了。边缘化是指员工个体被组织或团队其他成员孤立、排斥,感到自身虽是该组织的法定成员但又游离于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化生活作为人类新的实践空间,人们本应生活惬意,以此构建和谐的城市共同体。但事实上,城市里人际关系冷淡,人的主体性日趋解构,并由此引发了城市化生活中人的"边缘化危机"问题。首先,在虚拟空间中,人们释放心中的孤独。单个人逐渐被群体边缘化,而群体在个体边缘化的过程中解构。城市人的"边缘化危机"带来了人们主体性的解构,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其次,在被理性工具异化和同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生活中,隔离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缺少了互动与交流,阻碍了积极的人际、群际间交往,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强化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文章以城市社区隔离的典型——城中村为例,对城市社区隔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城市社区隔离产生的原因,对其进行社会学解释,并试图探讨缓解城市社区隔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领导者"身边人"指的是由于工作关系或私人感情活跃在领导身边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通常被视为领导者的"自己人"、"亲信"或"心腹",深得领导者的赏识和信任。领导者的"身边人"中不乏帮助领导干部干  相似文献   

7.
<正>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定期评估以调整管理行为,是优秀管理者必做常做的功课。一个人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中。这个固定的群体其实就是一种组织,一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一个群体中,伴随着正式组织的存在,往往同时会有各种各样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非正式组织”也称为组织中的小团体,是个人、社会关系的网络,并非由正式组织建立和要求,而是在人际交往中自发而生。  相似文献   

8.
汪宗杰 《经营管理者》2009,(15):211-211
保护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生存的范畴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肉体上的生存权,现代国际标准还要求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群体文化特性和认同。"少数民族受教育平等权"的保障,是少数人权利保障的重要方面。在一个多民族社会中为了使各民族社会既保持其特有的文化认同,又能达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就必须在施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跨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胡德平 《领导文萃》2014,(17):52-54
正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獈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行为上的现实关系.它主要体现在群体之中,不仅影响着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而且直接关系到群体行为的绩效.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正是这样,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可以说,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不可回避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也称非正式组织,最初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学说代表梅奥提出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梅奥等人在经过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发现,企业中,除了正式群体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本文将研究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类型及对企业的影响和有效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苟况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他看来,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的,他们能够利用"群"的力量征服自然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教学环境中,坚持群体的优势,克服"单干"的劣势,利用教师的群体优势,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独特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他看来,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的,他们能够利用"群"的力量征服自然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教学环境中,坚持群体的优势,克服"单干"的劣势,利用教师的群体优势,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独特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色消费行为中消费者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考虑到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特殊的群体性和网络性特征,本研究基于共情理论,构建了环境关切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模型,同时探讨了自我-他人重叠的调节驱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关切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群体共情在环境关切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此外,群体社交背景下,消费者的群体性特征即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在环境关切与群体共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刺激消费者的自我-他人重叠感知,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杨丽 《管理科学文摘》2010,(17):114-115
以群体为本位,个人消融在群体中,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以个体为本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贵己”“独立”“自知”“自胜”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性的自然发展,闪耀着独立、自强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6.
2007年,青年学者廉思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蚁族"群体研究。该课题一经提出,引起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就业与生活的广泛思考。在"蚁族"群体中,有一类人的生活状态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或非议或同情,褒贬不一,他们就是都市"凤凰男"。本文通过对凤凰男的访谈,试图揭示转型时期这类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流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实验主体为在校管理类大专生,组成100个3人群体,按接力和独立两种方式组建多群体,研究了不同的方式对某一企业物流实例创建改进方案的影响.发现组织方式对多群体创建的名义方案数量无显著影响,实际方案数量以及实际方案质量方面接力方式均优于独立方式,同时发现接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8.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熟、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段。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今天的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环境、新压力。"特殊群体"的学生比例在不断上升。所谓"特殊群体",是指学习、生活、心理方面存在困难或障碍的学生群体。本论文以"特殊群体"中的学习困难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该群体的现状、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为高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找准激励工作中的"黄金分割"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涛 《领导科学》2005,(24):15-16
“黄金分割”点是数学意义上最佳理想状态的一个分割点。在激励活动中,如果也能找到这么一个“黄金分割”点,使各方面的结构和力量达到平衡与协调,无疑会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团结和谐,形成群体合力。一、把握好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的最佳结合点。人的需要按主体划分有群体需要和个体需要。个体需要的相同之处,构成了群体的共同需要。对于所有人都渴望得到的如住房、休假等需求,只要是合理的,组织力所能及的,都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以此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首先满足共同需要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尽量…  相似文献   

20.
复读生,学生时代的一个边缘群体,也是青春时期的一个灰色称呼,其特殊的心理鲜为人知,甚至在教育系统内部也少有人去关注。尽管复读生群体客观上占用了学校部分资源,不利于社会提倡的教育公平。但在社会现实中,复读现象自1977年恢复高考政策后已经司空见惯。本文试从笔者的亲身经历谈起,浅述作为一所复读学校,如何去更加有效地管理这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