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孟子义利观的现代认识戚俊杰黄娜据史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下引《孟子》只注篇名)长期以来,论者往往抓住孟子这段话,说他重义轻利,或认为他只讲义不...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谈到孟子,普遍认为他重义轻利。《孟子》一书开章第一篇,就讲到孟子到魏国,魏国国君梁惠王一见到他,就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对我们的国家有很大的利益吧?”孟子的回答是:“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因此,给人的感觉,孟子是不重利,只重义的。其实不然,孟子虽重义,但不一定轻利。翻开《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的许多内容,他与各国君主谈的都离不开利。只不过他讲的利,不是目光短浅的小利,不是损人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韩非把“孟氏之儒”列入“显学”。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教人”、“言先王之仁义”(《韩非子·显学篇》)。我们知道,“仁义”同时并举,正是“孟氏之儒”的特色。因为孔子大谈其“仁”,也多次说过“义”,但从未“仁义”并提。可见韩非事实上把孔孟相提并论。此外,从汉代一些著作和封建国家的措施中仍可看出早期孔孟几乎并列的痕迹,如司马迁说:“(邹衍)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史记》卷74)王充《论衡》一书有《问孔》和《刺孟》两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论语》、《孟子》两书曾和《孝经》、《尔雅》一起“皆置博士”(见赵歧《孟子注》卷首),可以说是孔孟并列。  相似文献   

4.
何谓“赃”?晋代著名律注释家张斐在其《律表》中曰:“货财之利谓之赃”。在古代中国法律中,对于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盗窃、骗取或利用其他手段占有公共财物及受贿私人财物的行为,均称为赃罪。因为它是计值为赃,以赃之数额多少论罪故也。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天命观、人性论、仁义观、修身论成为汉初思想融合并尝试重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对孟子的性命观,特别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说进行了发挥,还把孟子的从先天端绪经由后天扩充而实现仁义礼智的修养路径,作为其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淮南子》既视儒家的仁义观为救世的补救手段,又说“仁义者,治之本也”;对孟子的“反求诸己”说及民本思想则有继承也有改造。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古代惩治贪污罪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封建君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对于贪官污吏重惩不贷的律令和案例,可谓史不绝书。从我国封建法制史上看,贪污犯罪主要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侵吞、盗窃、骗取、挪用、毁损、浪费国家财物以及收受贿赂、强索他人财物的行为。所谓“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便是这种犯罪本质特征的生动概括,它表明,我国古代的贪污罪是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各种行为的总称,即指官吏贪“货财之利”的犯罪。西晋律学家张斐注《泰始律》说:“货财之利,谓之赃。”因此,我国古代一般又称贪污犯罪为官吏“犯赃”或官吏“贪赃”。  相似文献   

7.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张栻讲“无所为者天理,义之公也;有所为者人欲,利之私也”,讲“无所为者”与“有所为者”的对立。朱熹进一步讲仁义为天理之公,利心为人欲之私,讲仁义之心与利心的对立。因此,朱熹与张栻的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惩治贪污罪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封建君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对于贪官污吏重惩不贷的律令和案例,可谓史不绝书。从我国封建法制史上看,贪污犯罪主要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侵吞、盗窃、骗取、挪用、毁损、浪费国家财物以及收受贿赂、强索地人财物的行为。所谓“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便是这种犯罪本质特征的生动概括,它表明,我国古代的贪污罪是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各种行为的总称即指官吏贪“货财之利”的犯罪。西晋律学家张斐注《秦始律》说:“货财之利,谓之赃。”因此,我国古代一般又称贪污犯罪为官吏“犯赃”或官吏“贪赃”。  相似文献   

9.
《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之第二个“行”,当训为“言”“说”。此句意为“要依仁义行事,不能只说说而已”。孟子反对的不是“勉强施行仁义”,而是只说不做的“假仁假义”。清华简《厚父》第五简“古天降下民……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与《梁惠王下》引《书》相似,此之“乱(治)下民”即彼之“宠之”,“宠”读为“用”,训为“治”。故赵岐以“宠之”断句,“四方”归下读正确;孙奭、朱熹“宠之四方”断句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大潮的翻卷,人们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急剧复杂的变化,道德理性也受着猛烈的冲击.因此,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对孟子的义利观作一粗浅探讨.在《孟子》一书中,多处讲到义,或仁义并提,孟子赋予了这些义以明确的观点和丰富的内征。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俟何义卜”(《孟子·滕文公下》,下引读书只注篇名.)即是说不主动地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说:“古者不为臣不见”孟子又指出,从前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闭门而不纳”,都做得…  相似文献   

12.
问:你如何看待企业“借鸡生蛋”的负债经营模式?答:借鸡生蛋不是关健,能不能借来鸡却是一门学问。问:你最欣赏的企业家是谁?为什么?答:甭问,比尔·盖茨!问:举例说明激励的方法及其利弊。答:最大的利就是有利可图,最大的弊就是有利有弊。问: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答:孙子领导爷爷。  相似文献   

13.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③可得闻乎?”孟子④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⑤,【注释】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孟子·梁惠王草句上》。《孟子》这部书是由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编订的,书中记载、反映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和政治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篇是孟轲的一  相似文献   

14.
不老的书法     
曾印泉 《新天地》2016,(1):14-15
人不免老,但书法是不老的. 不惟不老,还益老,这应是中国文化对老年人生的莫大恩惠.为问何以见得?答曰:因为中国棋琴书画四大艺术,只有书法是老人的艺术.为问何以如此?答曰:可以分两说.首先,中国书法史上,列前几位的著名篇什,大多出于老人之手.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甚至连书圣王羲之,后人也认为“右军书法晚乃善!”盖因书法较其他艺术,出于实用,简便而抽象,其成就所倚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胸襟、学识和境界,而落实到制作,无过日常提笔写字而已.因此,古人认为:非凡之人即有非凡之书.  相似文献   

15.
问:世间有没有专讲授骗术的书?答:似乎没有见过。问:为什么人世间各种骗子屡屡出现,绵绵不绝?答:自学成材也。问:如何甄别真话与骗语?答:甚难。单凭讲的话,很难判断是真话还是假话,要与事实,行动对照起来看。古人云:“听其言而观其行”,识别谎话是一个过程。可不可以解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例证,以便对骗术有点辨别力,有所警惕?答:可以,请看《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王熙凤骗尤二姐一席话。这篇谈话的背景是:贾琏瞒着凤姐娶了尤二姐,凤姐儿听到了风声,查点到来龙去脉决心骗尤二姐入贾府,以便彻底收拾她,她趁贾琏不在家的机会,上门拜会二姐。这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城条云:“齐桓所筑,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但《辞海·语调分册》“邺”字条,新版《辞海》(一九七九年三卷本)“邺”字条和一九八○年初版《新华词典》“邺都条”却都说: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魏文侯的都城,本已著于史籍。《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以“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又《汉书·地理志·安邑》:也说魏绛(即昭子)徒治安邑,惠王徙治大梁。魏文侯的世次,在昭子与惠王之间,其都城显然是昭子徙入之后惠王迁出之前的安邑。安邑地处吉之西河。《史记正义》云:“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水经注·汾水》:“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  相似文献   

17.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清初金圣叹评《水浒传》曰:“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闲斋老人为《儒林外史》作序时也指出:“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及《金瓶梅演义》,世称四大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鉴于《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的影响,清末文论学家王钟麒将“皆有深意存其间”的“吾国小说”与“实行拜金主义,苟焉为之”的一些中外小说相比较时说:“萃新小说数十种,能有一焉,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影响之大者乎?曰:无有也。萃西洋小说数十种,问有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辩论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届一指的。在《孟子·膝文公篇》中,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一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孟子生当兼并激烈的战国中期,人民生活惨苦,“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触目皆是。各派思想家都要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在研究儒家思想与管理的关系时,往往首先会想到“利”和“义”的关系,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名言为儒家弟子千古传诵。它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儒家思想轻利重义。而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