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传统研究方面,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主张,无论是所谓的"抒情传统"论,还是"叙事传统"论,都未能脱离"本质主义"理论范式。时至今日,世界范围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理论范式的批判与清理已将近一个半世纪,这值得深刻反思。中国文学传统研究及其理论拓展,需要突破那种或"抒情"或"叙事"中心的"本质主义"思路及理论范式,积极、理性地借鉴反本质主义所主张的差异、多元的观点,面向丰富、生动的文学活动及其多层次要素或环节,更多维也更全面地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研究探讨和理论阐释,从而开辟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新境。  相似文献   

4.
除了文学边缘化以及文学在当代文化布景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迁以外,中国文学研究不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基于西方文学概念和文学分类法建构的现代文学观.这种严重危害集中地体现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它既不能有效阐释中国已有文学事实的真相,也不能有效应对新的文学形态.观念史研究和范式理论部分地拯救了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但仅仅是权宜之计.后现代主义的推波助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学人类学在文学研究内部所起的动力性作用是当今文学研究的三个机缘,对于变革传统的文学研究图式,构建多层系的文学范式理论,寻求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学观念以达成人类文化之真理性认识,具有实验性意义.而综合性、差异性、生态性、建设性和反思性的理论气度与实践品格,也是构建时代文学研究新景观之必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积累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极其丰富。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家作品,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同样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媒介。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通性,因而知人论世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仅以实例为证,简析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05,(6):109-113
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是成功的.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史实的考证与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五四"白话文而言,大众语是一种纯工具性的、单一而封闭的、反文学性的阶级话语,它剥离了"五四"文学的现代传统,回归到"载道的"古典文学传统,试图创造出另一个"新文学运动"范式.大众语在延续"五四"文学新传统,张扬文学现代性、以及进行复杂独特的文学实践等方面显露出思维的偏至,理论的激进、创作的粗浅等弊端,总体上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在处理传统与激进、阶级性与现代性关系上的失衡;二是理论倡导者与接受者没能实现兼顾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3):115-12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之一,其眼界与识力超出于"现代"与"文学"这样一个范式。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从"非文学"家的角度来定位鲁迅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企图。  相似文献   

9.
林继中 《天府新论》2001,(5):68-71,88
"知人论世"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将作品、人、社会视为相关的三要素,有其合理性.近百年来西方许多文学史模式都是嫁接在此传统模式之上的,从文学观念到撰写方法,经过不断地改造、整合、认同,二元对立模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不少作家尝试摆脱传统的说书人叙事,采用新颖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实践过程中作家在新技巧的诱惑、读者的潜在需要与传统叙事范式和观念阃徘徊纠缠.这些并不成功的实践折射了中图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11.
廖可斌 《河北学刊》2006,26(5):128-130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黄曼君 《河北学刊》2006,26(5):122-124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胡明 《河北学刊》2006,26(5):121-122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梅新林 《河北学刊》2006,26(5):126-128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和消费主义的莅临,文化价值谱系与人文话语范式陷入解构的困境,现代性文化所坚守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元话语,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不再合法,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碎片化等.现代性以来的文学话语范式也随着文学共同体的解散、"文学场"的"他律化"和文学实践的消费化而面临阐释的焦虑,甚至失语.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剧烈动荡和频繁变革联系密切,其发展受到各种观念意识、社会思潮,甚至政治运动的影响,并在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背景下,形成了各种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这些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和惯性",至今仍然从各方面影响着古代小说研究.只有对这些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从理论上进行认识和总结,并在研究实践中既有所继承,有所建树,亦有所批判和扬弃,才能更好地推动古代小说研究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一体化的20世纪50-70年代,认识论诗学占据了当代文论的核心.这一理论范式在外部受到政治工具论的文学观念的强大压力,在内部强调绝对理性对感性情感的主宰,结果严重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性.80年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当代文论的审美自觉,情感本质主义和形式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相对而言,前者更注重人的感性解放,后者更强调文本的独立自主.90年代之后,市场化进程导致了传统政治意识的淡化、启蒙思想阵营的分裂以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于是作为超级学科的"文化研究"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新世纪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