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制定了“解放台湾”的总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建国初期,主要考虑的是用武力方式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主要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当时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争取了部分寓居海外的国民党要员返回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思想也为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经历了“武力解放台湾”和“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两个阶段。这一战略思想发展的轨迹,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我们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在复杂形势下处理台湾问题的高超斗争艺术。特别是在“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阶段逐步形成的“一纲四目”方针,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的方针,对台湾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认识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把和平统一的政策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同时不承诺放弃武力实现统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争取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同时,坚持并发展了“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本着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与“台独”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同时,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下,海峡两岸就任何问题都可以谈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图谋;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可采用武力解放或和平解放两种方式。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港澳地区要用较长时间和平过渡 ;新中国建立后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的方针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倡议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毛泽东这些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中国必须统一 ,主权不可动摇 ;目的是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保持台湾、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使大陆与港澳台和平共处 ,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此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 ,是对毛泽东和平统一祖国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图谋;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可采用武力解放或和平解放两种方式。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建设与发展过程,都和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尤其是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紧密联系;毛泽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统一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为邓小平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新中国成立伊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台湾当局政治立场的转换 ,我国政府调整了对台方针 ,由武力解放台湾转而展开国共两党谈判 ,和平解放台湾。之后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和平统一祖国。本文回眸了这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的成果,传统认识是:中共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后,便加紧了对台争取工作,只因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和平统一祖国的事业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显然,此判断有失偏颇。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长达20余年的战略实践,为后来者揭开了和平统一的崭新一页,作了根本性的铺垫;当是后来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毛泽东提出“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而邓小平则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两者有共同之处,更有邓小平在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内涵、立足,点、途径、具体方法等诸方面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客观性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科学特征。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中具有客观性的丰富内涵。邓小平历来对客观性问题十分重视,体现在他客观地评价毛泽东、"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性问题等方面。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方法具有下述特征:一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与实践观点的统一;三是求实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港澳台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历史进程中,"一国两制"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成功实践及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目标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政策问题上要灵活务实,实践问题上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不仅着眼于统一,还要着眼于统一后的繁荣与稳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等。这些经验对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既定方针,已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也必将促成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党的十六大对祖国统一又有了新发展;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模式,首次明确提议“三个可以谈”,郑重地将一中原则“新三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写入报告,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在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台策略,做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一国两制”理论,堪称邓小平卓越智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与毛泽东都认为腐败会对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但毛泽东倾向于认定腐败分子为带阶级性的党内外敌人,而邓小平却倾向于认定腐败分子为非阶级性的党内敌人。邓小平同意毛泽东关于腐败根源来自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外来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但更强调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同意毛泽东反腐败要开展党内整风的观点,但反对毛泽东主张的革命性的群众性“大民主”运动,而强调法治,强调体制改革,强调群众监督必须融入法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则是推出“德治”、“法治”结合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18.
理论的实践力不等同于理论的实践性 ,实践力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理论的实践力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 ;二是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耦合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历史地具有实践力 ,但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最具有实践力。邓小平理论实践力的基础在于它的前溯性和创新性 ,对改革开放后的实证分析显示邓小平理论具有强大的实践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的思想路线 ,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到见解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构成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回答并解决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 ,所以 ,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着眼于处理已有矛盾;邓小平强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着眼于消除和减少中国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条件和机制,从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