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严复曾经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这样写道:“我向来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思。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中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时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由此可见,翻译比创作还要艰难。翻译是一门科学,必须严格遵循从“透彻理解”到“准确表达”这个科学程序,来不得半点马虎。列宁曾经为了翻译一个专门名词在一本译解词典里进行过“五次搜索”,鲁迅也曾经由于在一篇译文里有两个词查不出而到处请教。译好…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一文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翻译时为了确切表达原文中的某一个词,往往是煞费苦心的。为什么?就拿英语来谈,虽然汉语和英语同样具有丰富的词汇,但其中绝对等值的词,除专有名词、科技术语等之外,为数是不太多的,因为英语也大量存在一词多义现  相似文献   

4.
浅谈翻译     
真正的翻译工作,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是文学艺术翻译作品还是科技作品,都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人否定这种看法,说什么“翻译就是翻译嘛,翻译工作就是翻译工作嘛,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诚然,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绝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之间不应该划上等号,但翻译和创作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需要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思维。有人说,创作小说是“无中生有”,而翻译小说则是“照本宣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姑且不说创作是否能够“无中生有”,也不说创作小说是否不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只说说翻译是不是可以“照本宣科”和“依样画葫芦”?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翻译作品实例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文学翻译现象及其文化──艺术效果,提出了“窥一斑可见金豹”的翻译原则。作者认为,自觉遵守这一原则,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6.
英汉翻译不象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容易,单凭一本字典和一本语法书就可以照译无误,因它不同于文学创作,作者处于主动地位,可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来写。在翻译中,译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根据原文的本意,遵循翻译工作的标准,即“信、达、雅”,进行再创作,努力寻求最自然、最贴切的表方式,做到传神写貌,生动逼真,既  相似文献   

7.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8.
“机器翻译”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 :似乎机器——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进行翻译活动。文章就机器能否像人一样地翻译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试图通过对翻译活动的本质分析来揭示机器不能独立翻译 ,只能辅助人类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程小青翻译侦探小说的动机,以期通过对程小青翻译动机的分析把握其侦探小说的创作动机。对外在因素进行考察,发现程的翻译动机有“治国图强”的成分;对内在因素考察,发现程旨在通过侦探小说“启迪民智、教化国民”。最终,程小青通过创作侦探小说,更深一步的实现他侦探小说的翻译动机,将侦探小说的翻译动机和创作动机统一为终身的文学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翻译也是一种艰难的创造。鲁迅说:“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翻译难,诗歌的翻译更难。近几年来,翻译界出现了一派昌盛的局面,但有一些过去存在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文学翻译的艺术美问题,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有本身的美学原则。译诗的艺术美,包括形式美、声律美、情感美、意境美。这也是诗歌创作所应具备的几种素质。译诗如写诗,要满怀激情,进  相似文献   

11.
“准确、通顺、易懂” 乃是一般的翻译标准.而“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含有众多因素,非常复杂的过程.郭沫若在《九歌·解题》中说:“诗歌的翻译是很困难的.” 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之所在是它不仅要求把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译出来,而且还必须把原诗的韵律之美也译出来.正如苏联翻译家费道罗夫说得那样,合格的翻译应该读起来跟原作一样舒  相似文献   

12.
鲁迅有“三绝”,即“创作、翻译和辑佚”。本文从创作、翻译和辑佚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对绍兴地方文献所作的巨大贡献,并认为越文化情结和忧患意识是鲁迅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翻译过印度、西藏、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著作,而翻译西方作品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另一方面,蒙古语对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曾起过“媒介”作用。譬如起源于印度的潘查丹达尔故事集,就是通过西藏传入蒙古,具有了蒙古特色和典型风格后才流传到欧洲去的。现代蒙古的优秀文艺作品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以8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一支不仅能用自己祖国的语言——蒙古语创作,而且能用俄语、德语、保加利亚语写作的作家、学者队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一说起艺术,有些人未免觉得有点高深莫测.翻译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翻阅一下有关翻译的著作,洋洋洒洒,一本书就四、五百页.书中名目繁多,什么“转译””增词”“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形合、意合”,等等、等等,一项一项的都要学深学透.还有什么“信”和“顺”,争论了几十年,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能不能把它搞得简单一点呢?翻译不是一件易事,但要入门也不是难于上青天.可以把翻译工作概括成一句话,只用一句话,就把翻译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展示在你的眼前.全面领会了这句话,就会发  相似文献   

15.
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向对话--论建立传播学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着重于“译”的方法,追求“信达雅”的境界,对翻译的“传”的研究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然而,翻译实质在于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我们就可以将翻译过程引入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解释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寻找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翻译了七十四篇短篇小说,比他创作的三十四篇(包括文言体小说《怀旧》)多一倍以上。他说:“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下面,就他的短篇翻译,探讨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汉译壮中的语序调换法韦达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搞好翻译工作,首先要努力学习翻译理论。理论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容易出现盲目性,容易走弯路。其次,要掌握翻译技巧,所谓技巧,就是“诀窍”;译者掌握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话剧的表现主义与奥尼尔的《琼斯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戏剧的表现主义,早在“五四”时期就被介绍到中国。1920年,正当表现主义成剧住德国鼎盛期,我国就有宋春舫等人介绍评述了表现主义戏剧艺术。此后,斯特林体堡的《鬼魂奏鸣曲》、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等剧作也时有被翻译出版。但这些理论介绍与翻译都未曾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明显影响,除了象郭沫若这样个别剧作家外,大多数剧作者都紧紧追随易卜生戏剧。只是由于《琼斯皇》一剧崛起剧坛,才引起东方剧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