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对探人隐私者答非所问遇到探人隐私者,不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最好的法子是答非所问。如果他问谁是你晋级的后台,你就说全托你的福。问你奖金多少,就答不比别人多。要是问你如何追求女友的,你就说如果你感兴趣,待我以后详细告诉你。这样既不得罪对方,又不让其得逞。  相似文献   

2.
1999年底,我写了《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该文在《大舞台》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多家报刊转载。余秋雨先生本人读到此文后,对其中的许多论点和论据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在2000年1月21日写了《答余杰先生》,以公开信的形式就该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与我进行探讨(该公开信及余秋雨的访谈录见2000年2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1月22日,经由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先生牵线,我与余秋雨先生在成都魏先生的家中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会谈,就诸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自由、平等、坦率地交换了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家两制     
我和先生结婚还不到半年,就为争夺家庭“统治权”而爆发了好几次“南北战争”。先生是山东人,吃的方面还停留在煎饼卷大葱的原始水平,而且他是十足的食肉动物,哪顿饭离了肉便不能活。我来自四川,虽然做菜的本事不怎么样,但吃的本事还是相当不错的,应该属于那种好吃懒做型。我崇尚素食,吃饭讲究营养和细致。最讨厌大鱼大肉,所以为吃的问题,没少和先生闹别扭,有时我想好好表现一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折腾出一桌菜来,偏偏他不领情,连筷子都不动一下,却抱着“狗不理”包子啃得欢,这让我感到受了伤害。以后,我便不顾他,自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先生开始还凑合着,没过几天便开始抗议,然后是罢吃。从不下厨  相似文献   

4.
1.“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有善的一面”,就是对的。但设若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全部是善,没有恶”,那就错了.因为这无法解释”恶人”的产生。 2.“人之初,性本恶”,倘若是指“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部分”,那么,这也是正确的。但假如这是说“人的天性唯恶无善”,则片面,因为这不能说明“善人”的存在。 3.“人之初,一团肉”(“性白板说”或“环境决定论”),如果这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人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意思,我就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头。但设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是好…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网上读到摩罗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致郭铁成先生忏悔书》。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不仅仅是那些在“文革”中犯下罪行的人需要忏悔,就是那些仅经历过“文革”末期甚至未经历过“文革”的我们青年人也需要忏悔。因为我们青年虽然并没有亲手犯下罪行,但我们是中国人中的一分子,我们与前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摩罗说,二战后德国对它在战争中犯下的累累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忏悔,但这反思、忏悔并不是由当年大屠杀的亲手制造者来完成的,而是由后人来完成的。同样,我们也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替前人反思、忏悔的责任。读完摩罗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逝世后,我有一篇很短的文字,写他与《书屋》的一点关系。卞先生是认识的。很久很久以前,就读了他的诗,并为他惊讶。惊讶他在数行之中就能表达出那么多意思,而且让人想了还想,隔了一段,忽然又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想起这首诗就想起卞先生,一想起卞先生就想起这首诗。我想很多人都这样。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唯心论者,但我常常想,人生的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平心而论人与人之间并非生来就有高下之分,人的智力优劣也基本相似。譬如我的大学同学,有些人的生活处境就还十分艰难,你能说他的智力水准比我们差?不是的。凡事都有一个缘分,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做机遇。大而言之,如果“四人帮”不垮台,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那我至今还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一直坚信着“命运”的 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他想: “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然而年复  相似文献   

10.
一日肖史先生来访 ,要我写写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取得的学术成就 ,我很犯难 ,碌碌多年而少有为 ,不知从哪里说起。他提议 ,由他来问 ,我来答 ,于是遂有下边的答客问。在问答之中略述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学术理念。客问 :1 979年初你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在南开和史学界曾引起广泛影响 ,请问 ,为什么花环落在你头上 ?答 :那年我都四十有四了 ,当了二十多年助教 ,还说“破格” ,很难为情。不过 ,此前近二十年没有晋升过职称 ,也确实是一个让人瞩目的事。当时没有个人申请制 ,至今我也没有打问过是谁提议的以及如何决定的 ,“谢恩”都不知道找谁 !我…  相似文献   

11.
自行车     
沃尔夫 《快乐青春》2011,(12):39-41
我在9岁的时候,因为想挣一点钱,便去找邻居马祁先生。 他在芝加哥《美国市民》报社担任经理。我想请他帮我找一份零工,比如在放学后送报纸。他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的话,他就会答应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以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谈起。一、“某一部分社会”,到处是“围城”自称与罗素有交情的诸慎明转述这位英国大哲学家的话说,结婚就像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飞进去,里面的鸟想飞出来。苏文纨说法国人不这么讲,他们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理解仅限于此,那就显得过于狭窄。方鸿渐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也就是说,“人生万事”都是金漆的鸟笼、被围的城堡。显然,将其象征意义大大扩展了,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15.
人生会有憾事。有的憾事后来可以弥补,可也有的憾事却是终生无法挽回的。当冯契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我突然意识到:我遭遇到人生一大憾事,而且,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了。 冯契先生是我过去的博士生导师,自1986年我离开上海以后,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他。但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我却常常惦记起他来。每当我读书中遇到一些问题、有一些新的想法的时候,我多么想回到导师身边,希望聆听他对这些问题和想法的看法。同时,我也注视着导师在哲学探索中的每一项突破和进展,并想就这些问题与导师交换看法和意见,尤其是我读到《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先生回忆金岳霖的文字,其中提到“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问题的讨论,我觉得,先生是把握了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却是长久以来为哲学界所忽  相似文献   

16.
悖论的定义及其非存在性———兼答黄展骥先生张铁声香港著名学者黄展骥先生针对我的《悖论非存在说》①写了一篇商榷文章,题为《“悖论”未被消解前是存在的》②。事实上,早在黄先生与我商榷之前我就已经开始自我批判了。这种批判的结果已以一种间接的形式表现在我以后...  相似文献   

17.
讀了高亨先生对“詩經”中“陈风”“月出”篇的新解和他的几篇答辯文章以后,觉得还不无值得商榷之处,现在就把我的一些看法写出来,是否有当,尚望高先生和讀者們不吝賜教。高先生在为答辯王迺揚先生的批評而写给“文史哲”编委会的信中說:“我理解此詩的主要根据是此詩第二章說:‘佼人(忄刘)兮’。旧說‘(忄刘)好貌’。而陆德明“經典釋文”載詩經的古本(忄刘)作刘。”他认为“詩經的古本(忄刘)作刘”,于是便从“尔稚”、“尚書、“詩經”、“逸周書”等古籍中找出了“刘、杀也”的古訓,并又根据第三章的“燎”的本义是焚燒,从而便認为第一章的“僚”乃“繚”的借字,于是便構成了“  相似文献   

18.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完美男人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人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来看看在多少男人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学术批评为何不署本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来 《学术界》2001,(2):161-162
杨玉圣先生的评论文章《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 ,指出了署名批评的重要性 ,可谓是句句在理 ,值得那些匿名批评者深思。不过 ,笔者倒想进一步问一句 :一些批评者为何要匿名 ?杨教授提到的原因之一是“保护自己” ,不过他认为这根本“保护”不了 ,“反倒引起不少无谓的人事上的猜忌”。他主张批评者应“敢作敢当” ,“既然有良知、有勇气写批评文章 ,又何必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呢 ?”如果别人说这话 ,可能会引起“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 ,但我相信玉圣却完全有资格这样讲。因为早在十年前 ,他就曾公开撰文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一书为抄袭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