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报告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而兴盛于三十年代,这个论点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定周恩来写的《旅欧通信》是我国报告文学早期的力作。不过我认为周恩来对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却非始于《旅欧通信》,他赴欧留学之前,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就是毫不逊色于《旅欧通信》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符号。当一种文学样式异乎别体,独立于文艺园地,它便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报告文学从散文的附庸,而后蔚为大观,自成一体,这样,它自然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特征。而报告文学从散之中分离而出又可以属于新闻文学。并且,它在形式方面又汲取了小说等艺术门类的滋养。因此,报告文学的语言与散文、新闻、小说等文种的语言就有了内在的关联,它溶和了散文、新闻、小说等文种的语言因素而化合成了自己的语言新质。  相似文献   

3.
“新的时代开始了,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 —昂利·巴比塞《论新时代》 当芦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一个血雨腥风的悲壮时代的开始,当历史的狂涛将整个民族卷入湍急的漩流,展开一场生死搏斗的时候,不仅每个作家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各种文体也不得不接受时代的选择。时代将竭诚欢迎那些适宜于表现自己的情绪,反映自己的精神面貌的文体形式,并将它们推向繁盛的峰顶;同时,也迫使另一些文体形式突破自身局限,实行脱胎换骨的更新改造,在对自身的超越中获得新生机。如果说,报告文学以其贴近时代,敏锐而真切地感受着时代的呼吸和脉搏,迅速而传神地勾勒倏忽万变的社会动态的特点,使它成为大动荡时代的宠儿;诗歌则以炽烈的激情,无限地逼近时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我国民族解放斗争史上最壮观、而又最灿烂的一页。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正是这一页历史的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它继承和发扬了报告文学的战斗传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纵横驰骋,传递信息,鼓舞斗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磨炼,发展繁荣。正如周扬所说,报告文学“在战时的文坛上演了最活跃的角色”(《新的现实与文学上的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接连兵败,以此为题材形成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针对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体制、支配体育行为的非体育观念等体育问题表达强烈的改革意识。文章认为体育体制问题的集中显现、“问题报告文学”大潮的猛烈推动、新一代体育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集体崛起、国外批判性报告文学的大量译介是此类报告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 毫无疑问,辽宁青年作家姚玉彬报告文学集《情场回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的行世,是公安题材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姚作对当代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个意义突出地体现在姚玉彬创作的生命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在姚作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三者的较好融合.因此姚玉彬的报告文学创作也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代表了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新水平.评论和研究这样的一位作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对姚玉彬创作的精神价值作一简要的论述,谨请专家学者、读者诸君指正.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10.
被人们赞誉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时代的晴雨表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骄子。自德国作家盖粤尔格·弗尔斯特尔(1754—1794)揭露资产阶级殖民政策、反对种族压迫的报告文学《环游世界的旅行证》(1772—1775)和《莱茵河下游景色》(1791—1794)问世以来,各国作家在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的振奋和鼓舞下,纷纷采用报告文学这种新体裁,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1.
艺术水平不高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特殊时代的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其兴盛的最直接最内在的原因。其二,市场因素的影响及书坊主的参与是其兴盛的外部动因。其三,才子佳人小说的兴盛还与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新五性"是笔者针对报告文学的"旧三性"而从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它既为文体特性,也是价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观念更新与审美新变.这一点,在史传报告文学与问题报告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作为其中不同年龄和文体流派的新老作家,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以他们为例进行补充论证,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报告文学在繁荣兴盛的背后,潜伏着“题材爆炸”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一些作者急功近利、浮躁盲从,在选题上一味迎合读者口味所造成的。陈祖芬不媚俗、不趋热,坚持走自己的路。她在一组以“故事”为题的近作中,以普通人的平凡而崇高的心灵世界为描写对象,从中透视真实复杂的社会相,折射出时代的光彩,从而实践了她自己提出的“深刻的保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辨证统一的特殊文学。在报告文学中,如同在其它文学样式中一样,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者,在他们的名篇佳作中,我们随处都可看到因想象力的高度发挥而闪射出的耀眼的艺术光彩。 然而,在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是否允许想象,能不能虚构,想象与虚构的关系怎样,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究其原因,固然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多种表现手法的互相渗透,各种文体的交叉影响以及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一致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对想象这个术语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一事物,结论必然相差甚远。因此,要解决这个涉及到报告文学生命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统一对想象这个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想象?报告文学的想象又有什么特殊性?想象与虚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报告文学空前繁荣、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广大作家和新闻记者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纷纷拿起报告文学这个战斗武器,旋风般地追踪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描摹伟大的战争风云,记录激变的时代音响,创作出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骆宾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他原名张璞君,东北人,一九三六年流亡上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后,先参加上海市“青年防护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们过去对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活动及其杰出贡献,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注意和恰当的评价,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仅以笔者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研究者。报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瞿秋白的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创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他是通过写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早期文学创作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在旅苏期间描摹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的画稿”及记录个人“心弦上乐谱”的过程中,他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报告文学空前繁荣、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广大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记者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纷纷拿起报告文学这个战斗武器,旋风般地追踪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描绘伟大的时代风云,记录激变的时代音响,写下了为数众多、影响很大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充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报道了抗战军民勇敢顽强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团结人民、动员人民、激励士气、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在艺术上,尽管初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为了配合斗争的需要,属“急就章”,显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向宛如庶出的报告文学从叙事散文中脱颖而出,以新的笔墨、新的姿态,和着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时代脉搏,跃上了当代文学的浪峰。它正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向小说、戏剧、诗歌挑战,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在这支异军突起、活力充沛的报告文学作者群里,由诗歌、散文创作而转入专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徐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不但开拓了报告文学新的领域,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诗的想象写报告文学,而且还给报告文学熔铸进美学因素,使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充溢着时代的美感,表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诞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与文学、科学与文学、政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文学.从内容上讲,比较接近于纪事散文,它除了有散文的纪事性外,还有强烈的新闻性,它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的社会和现实生活,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总是贴着时代脉博去跳动、发现、提出, 并回答一系列众人关心和瞩目的问题.它着眼于描写一个客观事件,通过这个事件去启发读者思考.而散文则着力于感情的渲泄、抒发.它和小说同属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报告文学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已经受到国内外文坛的广泛瞩目。伟大变革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提供的丰富养料,党中央正确的文艺政策的春风化雨,促使报告文学这个年轻的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民报告时代的变化,状写人民在四化征途中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