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制度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燕萍  牛冲槐  曹锐 《管理学报》2011,(10):1457-1461
在论述制度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制度伦理、制度信念和制度价值观3个方面分析了制度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打造民主平等的制度文化伦理观、树立法治的制度文化信念和科学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优化我国现行制度文化的对策,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把激励搞对"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而激励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代理人认为委托人提供的激励制度是可置信的。法治和声誉能够加强承诺的可置信,法治有助于基于第三方可验证信息的激励制度实施,信任有助于基于主观信息的激励制度实施。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法治水平越高、信任程度越好的地区,总经理与中层经理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层经理与普通职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都越大,总经理的收入更可能直接与企业绩效相关,总经理更可能因为超额完成任务得到奖励;法治和信任都有助于普通职员的薪酬结构中更多的使用绩效奖励,法治还有助于更多的使用计件工资,不过,由于产品质量的原因,信任有助于更多地使用固定工资。总体来讲,企业对激励制度的采用,地方法治水平比信任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汪洋  牛宝顺 《决策探索》2011,(16):95-95
近日,郑州市中原区法院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儡进法官队伍建设。 通过深入学习,干警们认识到,人民法官必须筑牢“三观”,即捍卫法治的职能观、信守职德的伦理观、执法为民的宗旨观,才能为促进郑州都市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牢固树立捍卫法制的职能观,要求人民法官理性看待法制,大力弘扬法治,坚定维护法治,奋力推进法治;  相似文献   

4.
何雷 《领导科学》2016,(5):23-25
法治路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转变的有力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路径建构包括两个层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硬法(正式制度)与软法(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法治路径的必然要求,执行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路径的典型体现。硬法、软法、执行制度三位一体的法治体系共同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路径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刘典 《决策》2012,(12):84-85
《唐律疏议》由两部分组成,当时的立法者创造性的在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这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大创举。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水平高低,从颁布的法典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法治情况。因为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书面体现,法治的进程与立法水平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背后,必有一套优良的法律制度在支撑运作。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五大法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法治认同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生成的逻辑起点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不能只重视制度体系的建构,而忽视非制度因素的完善,否则法治很难真正确立。法治思维作为一种法律心理,是法治非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命题后,学界掀起了研究法治思维的热潮,并从不同视角对法治思维概念做了界定。虽然学界对法治思维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7.
遵纪守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遵纪,二是守法。遵纪守法道德内涵是把遵纪守法从一个法律问题提升为一个社会道德问题,从而摆脱了法律制度层面的束缚,认为遵纪守法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善和美的体现。强化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对建设法治中国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建华 《决策与信息》2009,(10):72-72,144
本文梳理了世界主要法治国家和地区的内容违法民事行为法律效力制度,总结了这一制度的国际立法经验与立法趋势,认为国际法学界并不认为所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都归无效,而是对法律强制性规定进行具体分析,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慎重对待公法对私法事务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电视调解类节目不断涌现并迅速走红后,由于其容丰富、生动直观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价值也引起专家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深入探讨电视媒体调解的功能和做法,寻求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国内学者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模式设计上,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观方面的“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强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1“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则强调要从公民个体层面,将相关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诉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统,形成一种内涵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将这些价值观认同或公民文化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2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生型还是内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众的认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认同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认同是个体对规则本身的意义认知,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唯有认同“人”才会不折不扣地遵从和执行制度规范。因此,如何实现大众对规则的认同,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和内涵,是权利救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信访制度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指出当前信访制度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试图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来摆脱困境,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知今需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司法审判制度是法治文明的一面镜子,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渊源、产生、形成、废除等进行理清,以形成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清晰认识。鉴古明今,从现代法治的角度分析古代会审制度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官员认为自己有法治思维的约占一半,而群众却认为基本没有。数据反差的背后.是对法治思维内涵和要求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时事政策     
权威观察“双规”制度也需要遵循法治原则“双规”作为一种反腐败利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治乱用重典的非常之举。如何将其纳入到法治轨道,一直是中央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5月15日的《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自诞生之时起“,双规”其实就在发生变化。1998年6月到2001年9月,  相似文献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监督制度,是为保证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从社会各界选出具有一定公信力和代表性的公民,对检察机关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以保证检察权在“阳光”下行使。沿着这一制度的法治进路,通过解读其蕴含的丰富法治内涵,能够看到它在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公民意识以及公正廉洁执法等方面的重要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23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良法善治"这一法治概念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放弃过对法治理想的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一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模式。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实践充分证明,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理想模式。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国家的现代化归根到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真正功能不是反对腐败,而是预防腐败。从法治意义上讲,防止腐败的顶层制度设计应具备三个要素:规则、制约和惩治,并形成制度链效应。法治生态环境的制度变革是理性地防止腐败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法治及“服务型政府”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法治的视角观之,“服务型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8.
建立国家赔偿制度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主流,反映了国家对权利救济的态度和立场,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尝试讨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问题,并结合《国家赔偿法》提出建构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治作为一项人类历经千年所证明的治国理政之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法治必然是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的力量助推改革攻坚克难,护佑改革涉险闯关。  相似文献   

20.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4,(14):19-21
信访制度改革,就是要以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推进信访工作,借助法治的方法去研究信访制度在矛盾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机理,用法治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信访制度运行及其完善的路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信访制度在运行中严重偏离其应有的功能定位,由民意反映渠道演变成为解决纠纷矛盾,特别是法律纠纷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