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所揭示的风格论."体"的意义是一个系统,分为体裁--语体--风格三层.一定的体裁要求一定的语体,一定的语体在作家创作个性的浸润下,发展到极致,就形成风格."性"在刘勰那里分为才、气、学、习四项.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刘勰的"体性"篇全力论证了"因内符外"或"表里必符"的观念,这是对"文如其人"传统的发挥.但是实际创作中,人与文不相类是常有的.这个问题刘勰意识到,却未能作出解释.本文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视角,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风格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源远流长,丰富精微,且自成体系,与西方风格学相比,颇具理论个性。可以说,中国文学风格学还是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山。本文试图对其形成过程作些考察并由此讨论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风格学与法国布封《论风格》虽产生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却同是作为东方和西方风格学理论的代表。在风格的个性论上,刘勰提出了辨析风格的体性论,布封提出了“风格就是人”的个性化要求。关于风格的个性构成,二人都考虑到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但也有明显差异,布封持论时,孤立地看待先天因素倾向,刘勰则阐述了才、气、学、习辩证关系,具体论述了体与性的内在联系,比布封更加严密和科学。在风格理想问题上,布封的所谓壮丽之美与刘勰倾心的“藻耀而高翔”的风格理论极为合拍。不仅受惠于时代,反映着时代而且超越时代,具有崇高的美学地位。这种风格理想分别对东、西方的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导向作用。刘勰与布封都严厉抨击形式化的矫饰文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应以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基础,但不能因此忽视形式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布封的《论风格》有所忽视。通过比较说明刘勰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往往更透彻、更精辟、更完善、也更少片面性,无论在论述的深度还是理论的涵盖面,都优于《论风格》。比较证明,在国际文学关系的大范围、大视野中,《文心雕龙》应该占有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邱秉泽 《云梦学刊》2003,24(1):69-71
混合风格是文学作品实际存在但却被长期忽视的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学现象,是一条艺术规律,是一种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概括。它不仅表明了曹丕在建构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论高度,并且还蕴含着他对以前文学观念承继基础上的创新,开启了以文学本身的价值来评价文学的新风尚,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元明清叙事文学中,张扬个性及情感的文学作品,结局或回归于"理"性,或就范传统礼俗,或约束于传统的价值准则,形成叙事文学中的"回归传统"现象。在伟大的思想变革之前,文学人物向传统回归是作品人物为改变境况、消除焦虑的作出的不得已选择;从作家角度看,向传统回归是作家慎重而自觉的刻意选择,其创作态度是积极负责的;回归传统部分,并非完全迁就"理",还有肯定与张扬情的内容,它是叙事的转捩点,新故事的渊薮,是对人物性格的升华,使得故事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7.
原帅 《云梦学刊》2020,(2):118-124
韩少功七十年代的写作没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新时期的"伤痕"写作也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1974-1984年是韩少功的"习作期"。从七十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角度看,他的"起点"应是《夜宿清江浦》。从酝酿"寻根"、形成风格的角度看,他的"起点"应是1980年的学潮。  相似文献   

8.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从陶谢首创经过千余年历史积淀,已为当代本土作家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本文分两条主线论证:一是历代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所表现出近似的鄱阳湖文学风格,从纵向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雏形。一是当代作家在同一历史或接近同一时空中,所表现出继承和发扬鄱阳湖文学风格传统的作家群体,他们的自觉不自觉近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横向结合,正在循序形成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关系问题,古代有 "文如其人"说.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在审美创造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还要从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命题对我国古代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作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一个优秀传统,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某种优秀历史文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主体人格精神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和个人低俗无根写作的语境中,重提这一话题,对于重塑当代作家纯正的人格与文格,重建文学作品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宏扬作家主体人格精神和确立文学批评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不是单极化、西方化,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全球化不应该磨灭民族文化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论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指出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危险,阐述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在全球趋势下的多元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化解异质文化间冲突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13.
差异与图象     
一般与个别或同一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是最古老、最困难、现在仍然争论的哲学难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解决"而且要"永远争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应当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也是重复与差异、图象与概念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开发回答这一古老哲学问题的新途径.这条新途径的要害,就是引入时间这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样性与普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江 《河北学刊》2007,27(1):56-59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文化多样性一直被否认,各文化共同体都力图把自己的价值说成是普世价值。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用文化多样性否定普世价值存在的思潮兴盛起来。当今世界已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文化整合成为新的命题,为此必须钩稽和建构普世的核心价值。历史上诸多寻求普世价值的方法都无法从必然性角度说明价值的普世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需要”概念出发,从价值产生的客观社会需要中才能钩稽出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反映在文化内涵的宽泛以及文化的特性方面。而文化的前景同样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变迁和整合将是多向、多维的,会呈现极为复杂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传媒多元化具体落实了媒体服务于民主的使命,已成为西方传媒政策一个无可争议的准则和目标。由于民主概念的多义性以及对传媒、市场等主体角色的不同理解,西方传媒政策在"何谓多元"以及"如何多元"等问题上意见殊异。无论将传媒多元化视为意见的自由市场,还是公共领域,抑或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或者主张积极干预的传媒政策,目前西方传媒多元化政策的设计都主要是基于一种结构/内容区分的逻辑。现行这种以市场为中心、强调结构决定内容的实用主义至上的政策逻辑值得我们省思。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 ,副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副刊的多样化成为一种趋势。副刊的类型、可读性和功能等相关的问题 ,需要报纸编辑和理论工作者关注、探讨 ,以使报纸这种传统的大众媒介保持生机和活力 ,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制度多样性及其动态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高度相关,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可以对多样性作出合理的解释.选择资源配置、制度实体、制度主体、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五个维度,研究制度多样性的现实表现,解析制度多样性的静态结构,追踪制度多样性的动态特征,揭示制度多样性和体制的开放性、文化的包容性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一个日趋复杂,充满多样性的、动态的现实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层面上,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不能选择"而"只能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赛博空间”是一个新的空间,甚至是日常生活空间、多维物理学之外的第三个空间,因此,要像哥伦布那样发现并占领这个新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殖民。其实,网上空间只是真实空间的延长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去除其神秘化的过程。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信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要走出互联网所构建的这种“太虚幻境”,走出互联网研究者的浪漫情怀,回到真实的空间之中。由此联系到网上文化,其特征只是现实生活中文化特征的表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网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就必然会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7,(5):92-95
为了探讨海南发酵罗非鱼细菌群体结构多样性,本文采用Hi Seq测序平台,对发酵罗非鱼中细菌16S DNA 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罗非鱼样品中细菌组成较为丰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在发酵鱼样本微生物群落中所占比例为约33%;其次为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s),所占比例约为16%,这两个菌属是发酵罗非鱼的主要优势种群.变形杆菌属(Proteus)所占比例约为10%,摩根菌属(Morganella)所占比例约为8%,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所占比例约为8%,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所占比例约为4%,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所占比例约为3%,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_norank)所占比例约为2%.另外,样品中也检出少量有潜在危害的链球菌属等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