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10,(3):145-154
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追求的超越精神和语言中心意识,是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其审美精神中既有对外在的形体美的关注,也有对内在的诗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关感即审美享受的重视;其超越精神主要表现为解脱和虔诚的终极性超越,也有非功利的超俗性和重意蕴的超象性追求;其语言中心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修辞学为核心的庄严论的发达,以及基于语言学的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印度传统诗学中的审美精神与唯美主义、超越精神与神秘主义、语言中心意识与形式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而没有绝对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早年在浪漫主义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为他后来的诗学建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提出的"影响的焦虑"、"误读"、"误释"等诗学观点,从表面上看都致力于颠覆传统和消解经典,但事实上他对传统经典的"消解"是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的,而随着<西方正典>等著述的问世,布鲁姆俨然成为维护西方文学传统的代言人,其捍卫经典的激进态度成为学界的一道景观.当然,布鲁姆对所谓"憎恨学派"的拒斥显得有些绝对,他的诗学轨迹也不无"褊狭"之处,但正是这种"褊狭"成就了这位关注经典褪魅和返魅的诗学大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同是诗学大国,均有悠久的学术史和丰富的理论宝库,在世界诗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源头地位,和欧洲诗学鼎足而立,构成世界上独立发展的三大诗学体系。从学术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印诗学比较研究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滥觞期。汉末,印度佛教的东渐及佛典译传,留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术资源,是我们研究印度诗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学者指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这一课题出现于外国文学界以前,早就对此反复发表过意见,即对历史上佛教及随佛教过来的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①此言不虚。东晋时期的…  相似文献   

4.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俄罗斯复兴以来,文论界的文化学研究十分盛行,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冲击非常明显。俄罗斯文艺学继续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文化诗学"的走向。俄罗斯文论家看重和强调文化诗学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俄罗斯文化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跨学科倾向,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文论家的人文思维特色。文化诗学不同于文化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相应的审美形态。文化诗学的构建有赖于比较诗学的发展,而文学翻译和文论翻译又是比较诗学重要和必需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邵朝杨 《学术交流》2007,(10):188-189
张跃军教授的新书《美国性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实用主义诗学》,是中国内地迄今为止威廉斯研究的第一本专论,它将威廉斯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探究置于广博的传统哲学与漫长的人文探索背景之中,为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现代文学在西风渐进的环境下,思索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等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许多论者以“和”或“道”作为诗学传统核心进行广泛论述。其实,“和”是哲学或伦理学传统,而非诗学传统。中国是由“和”的哲学方法论才引申出“雍容典雅”的诗学传统。刘勰初步认识到“经”与“诗”、政治哲学与诗学不能混同,从而把中和哲学观转化为“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在“雍容典雅”诗学传统形成过程中,刘勰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文学理论在向现代转化中如何处理诗学对现实的关怀,使其具备人文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根据人们心目中所思所想的样子去模仿"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其核心实质就是一种极端主观主义、极端理想主义、极端精神主义.从这一理论高度出发,可以发现印度古典诗学的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对极具空灵性质的"味"的执著追求、浓郁的神话意味、浓郁的宗教意味、对"天地空"意象世界的立体创造和浓郁的形式主义意味等五个方面.以抒情文类为基础的中国文论体系与以叙事文类为基础的印度文论体系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印在文艺创作和文学观念上的充分吸收和深度融合,必将对21世纪中国文学和世界丈学的发展创造一些新的奇迹.就是说,只有中、西、印三大理论体系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把中国体系的发展引向无限光明的坦途.  相似文献   

8.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运好 《浙江学刊》2015,(2):103-112
魏晋以降,随着文学的自觉,经学与文学分野。然而,文章渊源于五经,仍然是时代普遍的文学观念。因此,经学诗性思维的审美特质也影响了魏晋诗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话语方式。依经取义的内容表达,讽颂美刺的功能表达,引类譬喻的艺术表达,是魏晋诗学最基本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直接渊源于《诗》学,然又汲取了《易》学的"象意"说,融合了汉代《楚辞》学。这说明魏晋的思想解放与文学自觉都是相对的,而接受传统、整合提升则是主流。过去的思想史、文学史似乎都把魏晋的思想解放、文学自觉强调过了头,反而部分地遮蔽了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姚元之诗论     
温世亮 《阅江学刊》2014,(3):113-118
姚元之是清嘉、道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尝获“锜中风雅眉目”之美誉,今尚有《使沈草》、《廌青集》等诗集传世。姚元之善于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较高的现实认知价值,这主要从民俗学价值和现实针砭意义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姚元之的诗歌创作能将诗情与画意熔铸于一炉,体现出简淡写意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Since “world literature” ha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a topic of heated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in the humanities, we need to formulate a concept of world poetics. This is for the following theoretical reasons. Firstly, world poetics is a natural theoretical subl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The current dominanc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peoples. Secondly, to date, all influential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and theories have been produced in a Western setting.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uch interpretations, they cannot simultaneously cover the categ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Thirdly, Chinese scholar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research in cutting-edge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abundant experience in indigenous Eastern literatures and critical theory. Formulating the concept of world poetics will improve world literary theories and concepts and will remap the scenario of existing world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相似文献   

13.
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已经形成传统,无论从诗学的历史承继,还是从诗学本身来看,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传统的定型,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反思精神品格的确立,即延安的现实主义、"七月"的浪漫主义和"九叶"的现代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思中得以完成的;二是在于现代诗学话语的成熟,1940年代是一个理论自觉的年代,也是一个诗学高度融合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三大诗学都各自形成了自足的话语表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论诗术>向以难读著称.文章以<论诗术>开篇首段为例,通过对勘柏拉图<王制>中苏格拉底的相应看法,并结合亚氏其他相关文本,对此段文字作了详细解读.文章特别强调,从根本上讲,无论在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那里,"模仿"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哲学问题,而非一般所谓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兵 《日本研究》2010,(1):103-106
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对中国历代诗学颇有研究,编辑评定了<萤雪轩丛书>以及部分名家诗集,总体诗学倾向是崇尚唐宋,贬斥明清.论诗主张以冲淡蕴藉为主,时出清警雄浑之语为妙,重视性情、韵味和学古.其评点形式多样,个性鲜明,对当下的诗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逐步走向开放、大批学者纷纷转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背景下,梁宗岱作为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修养的学者,他在文学批评中却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梁宗岱诗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在哲学层面他的诗学受庄禅哲学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概念上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上也借助了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14,41(6):127-133
桐乡汪氏是清代重要的词学世家。汪森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重要成员,在他周围还形成了一个以华及堂六客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他不但协助朱彝尊编成《词综》一书,而且对浙派词学理论的建设贡献极大,提出了尊词体和宗南宋的审美主张。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孙辈汪筠、汪孟、汪仲鈖等发展了他的词学思想,并促成了汪氏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12,(2):168-171
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通过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倾向的"七月"派诗学和"九叶"派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形态、内涵、价值,以及相互间并峙、互补关系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上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的观念、思想与精神,在断代诗学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突破和重构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