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尊严 《北方论丛》2011,(6):103-106
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均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故而外部压力及国际环境不仅是两国早期现代化的动因,而且成为制约两国早期现代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都曾被迫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比对日本严酷得多,故日本所受损害、所丧权利远较中国为轻;当时中国所承受的外来压力、所面临的民族危机远比日本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自江户幕府末期欧美列强叩关直至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与其他东方国家一样,同列强缔结的条约都可以说是不平等条约。因此,修改这些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日本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日本被迫打开大门,分别同西方十余国缔结了条约,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是:1.允许该缔约国之人在...  相似文献   

3.
李若红 《阴山学刊》2013,(4):108-111
明治时期,为了修改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明治政府通过模仿西方的相关法律制定了商法。日本近代商法的演变进程是曲折而复杂的,先后经历了旧商法的制定、商法论争、旧商法的延期与明治商法的出台,以及1911年和1938年这两次大规模的修改。日本近代商法在演变中不断融入本国文化元素,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以说明日本在近代能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未能踏上近代化的轨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9世纪40年代,中日两国都曾遭遇西方的殖民侵略。面临殖民地危机时刻,中日两国因采取不同政策而产生不同结果。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为其所用而迅速跻身列强;而保守的清政府却采取“悉如旧制”的闭关政策,遂成为列强刀俎之肉,其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相继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现代化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日本比较顺利地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中国的现代化却一波三折.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现代化之所以有着差别巨大的结局,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两国现代化面临的历史起点(即制度和文化)不同;两国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两国推进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不同.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等条约是近代史上列强套在中国人民脖子上的枷锁。作为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的薛福成 ,主张修改不平等条约 ,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案。  相似文献   

8.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文化及价值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兼具东西方特点。两国都是亚太地区合作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亚太地区这一空间背景下来考察日澳关系的变迁,不但对于这一双边关系本身,而且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论中日早期近代化运动成败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东亚,中日两国都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之中。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中日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他们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抗御外侮的途径,从而开始了充满痛苦然而却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近代化进程。日本的近代化运动始于“开国”前后的幕藩改革运动。三十、四十年代在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威胁时,日本各藩国统治者即着手从事军事方面的改革和奖励西学。开国后的五十年代,幕府进行了安政改革,水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学术探索》2011,(5):41-45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方面有颇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尽管中日两国的国家制度不一,但两国的经济都经历了非常相似的发展阶段。本文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中日两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体系;第二,中日两国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和商业诋毁行为。第三,中日两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责任。从而既厘清了两国法律的差别又指出了其优劣。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要在既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中叶的亚洲,西方侵略者的炮火先后打开了中国和日本关闭的大门。炮声同时也震醒了中日两国的有志之士——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而且还有一个先进强大的西方。为了反抗侵略,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兴盛,两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了探索和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也开始了近代化的种种尝试。然而,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运动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近代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租界作为近代中国的产物,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乃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和贸易区域。它是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独立于中国的主权之外,成为"国中之国"。租界存在于中国各通商口岸,尤以天津为多。先后有英、法、日、意等九国租界。租界的存在,对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变化、文化的重塑、城市空间等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王运红 《理论界》2006,(11):196-197
作为东方国家,中日两国在法制近代化的启动上十分相似,可是却有成败利钝之殊。认真研究和探索日本法制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文章认为:商品经济一定规模的发展为日本成功移植西方法律创造了适合的土壤;二元化的政治结构为日本成功地进行法制改革提供了制度支撑;日本社会特殊的价值观为西方法律扎根日本准备了适宜的文化环境;法学家的卓越工作是日本法制近代化不可或缺的桥梁和助力。  相似文献   

15.
读了黄逸峰和姜铎同志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一文后,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榷,并求指正。一探讨洋务运动,首先要研究一下洋务派官僚从事洋务运动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威胁着清朝反动统治的是什么?只有正确地分析这一个问题后,才能对一系列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黄、姜二位同志认为: “当时两国(指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这两个运动,也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订立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强迫日本订立了神奈川条约、安政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同样包括着开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牵涉面很广。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直接当事者,西方列强也插手其中,局面错综复杂。日本割占台湾是其长期既定的方针,而非临时决定。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本割台的举动持旁观的态度,或坐观其成,或不情愿而最终放弃介入,没有一个是真正同情和支持中国的。中国朝野在割台问题上曾寄希望于外援交涉,但依然不能改变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占之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近代,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思想界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虽然在西方列强面前屡现劣势,但在亚洲依然抱有优越的心理,对日本亦是如此。绝大多数人仍把...  相似文献   

18.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乞求各国列强尤其是俄、英调停———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因日本拒绝而失败;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继续乞求英、俄等列强干涉,仍未成功。后来,在美国的所谓“中介”下实现了中日两国的直接谈判①。显然,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中,清政府所...  相似文献   

19.
试析近代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国家数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兰州学刊》2008,(5):164-167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了领事裁判权制度。从1843年英国最初取得至1956年中国与尼泊尔协定废除其在西藏的该特权,一百多年间共有包括殖民地国家在内的26个国家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二十一条”的七十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交替使用战争威胁和政治讹诈的手段,胁迫中国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包括协定、章程、合同等等)。这些不平等条约,既是帝国主义将已攫取到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