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中国发展谋篇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进行了深化,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法治层面为保障各项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择选政府视角,探析党的领导下法治政府应该是一个小康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国家一体化建设的过程,法治政府建设求职权法定、培育法治思维和不断适应开放改革需。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当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法治社会,爱国行为教育既要从道德层面着手,又要重视法律视角的培育,还应强调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并统一于爱国主义政治原则之下。对大学生而言,政治正确是爱国行为教育的原则,理性爱国是爱国行为教育的基调,依法爱国是爱国行为教育的界限,德法互动是爱国行为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23)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在本质属性上都强调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性化。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夯实法治基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7.
8.
蔡小娥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7):84-86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法治的视角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加快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推进政府转型;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会组织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培育完善公民社会;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地研究为例,通过对存在于乡村社会中的集体产权的社会学透视,试图指出,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关系并非像经济学者们所以为的那样,是划分明确且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相反,它是个体行为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正因如此,社会学视角下的财产权利关系结构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t Behavior in Homeless and Runaway Youth: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 in a sample of homeless and/or runaway youth in metropolitan Phoenix.
In 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4 youth were conducted, and the data were transcribed and analyzed us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computer program. The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point to an emerging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ambiguous local policies
relevant to homeless youth (e.g., trespassing, loitering) resulted in their selective enforcement by local security and police.
Respondents described the ways that they adapted their behaviors to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resulting from these polici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Scott K. OkamotoEmail: |
12.
知识之于现代组织化解环境风险、建构自己的适应性行动逻辑至关重要.对于正处于适应性变革过程中的网络时代的政党青年组织来说,获取、掌握并运用与网络生存与发展有关的知识,成为了政党青年组织适应网络时代生存与发展法则、提升自身网络适应度和组织行为能力的基本保障.政党青年组织需要掌握关于青年网络生存的整体性知识、网络应用和治理的领域性知识、网络传播的技术性知识;需要用网络思维指导组织获取和建构知识,在知识获取和建构过程中培养和深化组织对网络思维的应用.组织在构建专家咨询系统的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知识合作网络,加强系统内知识生产机构建设并改进其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传播范式的革命,网络这个大型广场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充分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网络主体的迷失与渴望自由的想象异邦,显示了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张力之下,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缺席的文化困境。在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之间,救赎之道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以人文关怀调解网络技术进步与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衡。本文以网络话语传播为视角进行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婚恋现实主义:农村青年婚恋的表征、逻辑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80后"的婚恋理想主义不同,当前农村青年出现了婚恋现实主义.他们谈情说爱却未必谈婚论嫁,注重物质条件更甚于双方感情,追求自我体验而不困于家庭生活.作为一种现代家庭组建方式,婚恋现实主义的逻辑在于将恋爱与婚姻相对分离,把物质作为婚恋的前提与保证.其中,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婚姻是恋爱的结果,物质条件是关联"恋"与"婚"的...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个体在与他人或社会时空阻隔下的负面情绪体验。青年群体性孤独是孤独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样态,反映的是人们在一起的“独处”。它有深刻的技术渊源,当代青年的技术化生存是其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单纯依靠技术的工具理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情感需求问题。破解青年群体性孤独的有效路径不能建立在屏蔽网络社交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只能正视技术的客观存在,合理规制其负面效应,基于见面交流的真诚对话重构人际关系以及基于技术理性的主体建构重视人机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问题是一个跨界行政区划边界、跨界学科边界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其研究也需要综合性、跨界性的研究视野。本文在介绍跨界区域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研究内容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是青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政府和市场之外逐渐形成的第三领域为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需求和青年群体的参与促进了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青年公益事业仍然面临着制度困境、资金困境和人才困境。通过社会创新、完善的制度设计、建构多元的融资机制以及公益组织的自我完善等途径可以有效促进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交时代学习直播间的快速发展,既反映出青年群体对自我披露与展示的适应,又带来巨大心理距离和群体性孤独.运用福柯权力规训理论,探讨Z世代线上直播学习的行为逻辑.在没有绝对权力的学习直播间中,个体主动进入共同学习的场域,接纳与吸收自我展示所带来的规训力量,实现社群融入,满足云同窗之间彼此的监督和陪伴的诉求;在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他们也能获得他人的激励,进而增强对社群的情感认同.但一旦脱离共同学习的网络环境,参与者之间的现实联系很难进一步发展,个体之间仍旧是一种弱联系.新媒体环境放大了微观权力在特定空间中的作用,即被观看的个体行为受到限制;但通过对规则的适应和自我的改变,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新的社会资源,这有别于网络时代娱乐至上和极度狂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知和实践是农村青年研究的重要方面。共同的利益驱动使农村青年获得主体认知,农村青年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对主体义务有明确的认知。依据在农村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等因素,农村青年自觉地分成不同的类型,并展现出惰性与积极性并存、紧张性与闲散性并存、责任性与谋利性并存的行为特点。角色分类是客观反映农村青年主体行为的有效方法,农村社会与农村青年是利益社会与社会利益中的人,中间型农村青年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非正式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