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伴随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青年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多样思维,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内化影响,但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虚拟性、工具性易使青年产生价值主体化思想。本文主要探究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利弊之处,并探索通过新媒体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能增强教育实效性路径,提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4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发现,基于LBS功能的移动社交新媒体对当代青年的性行为产生了认知层面的影响,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了当代青年面对非伴侣性行为的态度。新媒体为青年的性行为提供了宣泄渠道,使"约炮"现象从态度到行为层面被青年人所默许。新媒体使身体嵌入网络空间,使性变为符号化的表征。新媒体成为一种精神致幻工具,使陌生人性爱关系演变为一种纯粹欲望的交换关系,具有一定的虚拟麻醉功能。由新媒体所带来的"约炮"现象反映了当下都市青年人的性迷茫,应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伦理层面做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朋克养生"作为一种悄然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矛盾综合体实践表现,将抵抗与妥协的文化斗争运用在真实世界中。为探究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转向,借助亚文化的研究范式,确定了以"认同与迷失"的悖论般的无限循环,明确了通过矛盾表征实现娱乐、立异和权力等意义上的复制,以持续且温和的反叛造就了欲拒还迎的牵扯力,这是对主次结构矛盾的一种印证与解构,也是青年想象性解决矛盾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6.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嵌入人们生活的记录性符号,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社交互动、自我个性叙述与文化理念表达的消费式符码和仪式化表征。基于多位大学生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采用程序性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借助QSR NVivo 12.0的质性分析工具对大学生日常性"网络自拍"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解构式理论陈述与编码式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大学生符号消费式"网络自拍"具有表意生活风格、展演角色身份、分享精彩惊喜与消解情绪孤独的符号性价值生产作用;也有重构自我认同、美化自我认知、巩固社交网络、记录成长经历的记录式价值强化作用;还有调整自我目标规划、端正生活态度、自勉奋斗激情与沉浸仪式陷阱的消费式价值再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大学生网络自拍式社会展演的内在逻辑详释与作用机理深描。  相似文献   

7.
"街角青年"是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由这个"灰色群体"所组成的亚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对抗主流社会的"灰色社会".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实证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是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在关注重点、行为取向、主要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新媒体是青年学习工作的好帮手、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意愿表达的重要渠道,但对青年的价值取向、身心健康等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此,应从健全政策法规、提高媒介素养、加强正面信息发布、提高监管效能、创新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新媒体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一个由多族裔移民组成的国家,在关于青少年移民的社会融合政策方面,美国经历了"美国化""自由放任"和"选择性限制"三种政策范式的演变。"美国化"式的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合政策促成了早期青年移民及其子女的归化,但它缺乏对其族群个性的尊重。"自由放任"式的社会融合政策赋予了青年移民及其子女个体、社区、民间组织等以自主地位,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性限制"式的融合政策避免以单一化原则来应对所有青年移民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合问题,但它并未真正实现其"反恐"和确保国土安全的政策初衷。这些关于青少年移民的社会融合政策对于当代中国城市的新移民(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学毕业生、外籍青年移民等)的管理与服务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主要体现为对多元文化和青少年移民自主性的尊重、保障弱势青少年移民群体的合法权利、重视吸纳高层次的青年劳动力移民以及充分发挥社区和民间组织在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two hundred years, large, modern firms have tended to replace small, family businesses. In parallel, the family has declined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We suggest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are interrelated. Because information of cheating in market transactions spreads only gradually in large markets, the reputation of the family firm could support contractual performance only in small, traditional markets. As markets grew in size, this reputational mechanism could no longer operate. The small, family firm was then replaced by the large, modern firm. This transition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2.
陈蕾 《现代交际》2014,(10):182-183
加强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筑牢抵御"和平演变"及思想渗透的钢铁长城,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校报作为党的喉舌耳目和重要宣传舆论工具,理所应当在加强党建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速记基础》是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影响着专业教育效果、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随着职业岗位的内涵发生变化.课程内容也被要求进行优化和更新充实。应基于职业能力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最终实现高职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4.
尹敏鉴 《职业时空》2012,(2):116-117
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能被学校众多学生所赞赏,甚至崇拜,那么其教学在上讲台前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之后的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与层次,并不是每个教师能轻易做到的,这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15.
16.
王超 《城市观察》2012,(3):41-46
广州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具体怎么走,走成什么样的模式,关键在于明确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党群互动视角,对广州构建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参与的四轮驱动发展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圣训是伊斯兰教的一大渊源,是穆斯林精神文化的源泉以及生活和行动的指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观念的转变,穆斯林的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好穆斯林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现代化本身的进程,更有利于穆斯林的发展和生存.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源头之一的圣训予以新的挖掘和解读.近代学者根据圣训的性质分出了"立法圣训"和"非立法圣训",以此揭示了穆斯林传统文化中的有些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这就为穆斯林在现阶段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结构转型诱发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嬗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现实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闲散青少年“不在学、不在业、不在管”的现象中内含着其社会性资源分配、教育环境影响、社会工作作用等诱发闲散青少年状况的深层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