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徘句与禅文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禅,汉语意思是定静虑、思维修。禅宗,即佛心宗。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禅宗曾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未得广泛传播,直到镰仓时代,从宋朝传入后。在幕府武士阶层的支持下,才迅速传播开来,在镰仓以后的日本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镰仓时代禅宗传入与武士兴禅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毅禅宗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传入日本的时间可追溯到奈良、平安时代,但却兴盛于镰仓幕府之际。何以如此呢?传而不兴与传而后兴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做一番探讨,以为引玉之钩沉。(一)唐代是中...  相似文献   

3.
一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哲学家、佛教学者,他在国际上享誉甚高,有“日本禅学泰斗”、“世界禅祖”之称。我国近几年也相继翻译、介绍了他的《禅与日本文化》、《禅者的思索》等著作,有关铃木大拙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李守钰佛教传入中国曾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排佛之难,也曾因大师零落,任运敷衍,但禅宗一脉适逢其会,枝繁叶茂,锦远流长。禅宗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禅宗之“禅”向人揭示的,不仅是宗教也是...  相似文献   

5.
夏毅榕 《社科纵横》2007,22(8):127-128
禅宗公案既具宗教性,亦具文学性,最能体现禅的灵智与精神,但以其对传统逻辑的解构性引起的困难;可运用与禅宗有相似性的解构主义,重新解读公案文学。  相似文献   

6.
吴言生 《唐都学刊》2000,16(2):51-56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法眼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法眼宗宗风出发 ,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 ,揭示法眼宗禅诗的特色 :般若无知的宗风生发了色相俱泯触目菩提、直觉意象现量裸裎的美感特质 ,一切现成的宗风生发了日用是道即凡即圣、圆融谐和万法唯心的美感特质。探讨法眼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 ,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受时代、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王维的排宗思想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首先是前期受北宗禅影响较深,后期受南宗样影响较重,从而造成他南北兼修、渐修与顿悟并重的特色;其次,王维并无严格的宗派观念,他信仰禅宗的同时,又接受了其他佛教宗派的影响;第三,王维的禅宗思想常和道家的虚无观念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舒 《浙江学刊》2005,(1):122-125
道、禅哲学都重视"心",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李聪 《日本研究》2006,(4):85-89
本文通过对马祖道一"坐禅岂能成佛"与日本曹洞宗祖师道元"只管打坐"思想之比较,意在说明禅宗内部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坐禅"思想的发展,以及中日两国由于传统文化之差异,而各有所偏重,但最终二者虽有形式上之不同,但意旨却都在阐扬禅宗之义理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宗教大悲心陀罗尼经印度教的真相观音经无上大法佛学概论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迻录南海新光百喻经佛经选要楞严大义今释由谁奥义书原始佛教思想论世界佛教通史上下集大唐西域记佛说阿弥陀佛浅释妙法莲华经浅释上下册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13.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5):83-86
大慧宗杲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嘉泰普灯录》等佛教史料,对宗杲及其嗣法弟子竹原宗元、能仁祖元所主张的"看话头"禅法的独特性进行细致分析,探讨"看话禅"的内在生命力,其蕴含的生活智慧,还原宋代儒、释、道三教融摄的学术潮流,归纳"看话头"禅法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海德格尔到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德格尔到禅俞宣孟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哲学的分别考察,试图揭示两者间的某些共同旨趣,即它们都认定,人的最原始深处的命根子原是与自然无差别的,世间一切所在都是从这个命根子的展开中显现出来的,果能体会和明白这一层,离通达事理的最高、最深境界便不...  相似文献   

16.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从而说明晚明中国佛教具有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辽宁大学窦重山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夺葩。其产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处处折射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痕,并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能体现茶道思想及审美意识的是"茶圣"千利体(1522-1591)提炼出的四...  相似文献   

18.
一部阐述日本禅宗发展及其特征的力作──评刘毅著《悟化的生命哲学──日本禅宗今昔》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王金林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日本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仅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我国学者有关日本的学术著作,约有近百部出版问世,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2):120-122
禅宗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美国社会后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美国战后艺术更是受其深刻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文章总结了此方面的国内研究现状,从西方禅学成果译介、文艺作品与禅宗、创作理念与禅宗三个方面入手,就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西方理论译介、对艺术审美方式与创作理念的影响、在东西方思想融通的宏观视角下进行禅宗美学的影响研究三个方面仍是此方面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儒学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己欲立而立人"等学说,与生活禅所代表的禅宗思想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意蕴几近相似.而当儒学一旦与生活禅学融为一体时,则更能提升人的信心与活力,表现得更为激进和无畏,更能显示出一种彻底的忘我和牺牲精神,对当代人文主义理念亦有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