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广州一至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这所学校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多少年来,特别是十年内乱时期,对于农讲所的宣传和研究,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只注重第六届,对前五届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几乎被湮没。今天,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恢复农讲所的本来面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从农讲所的建立发展、教学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试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98页注释163条,对广州农讲所作了如下的注释: “一九二四年,彭湃创办广东省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至第五期由彭湃、阮啸仙等主办。一九二六年五月第六期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改名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开始把精力转移到中国农民问题上 ,先后在湖南、广东、上海、湖北等地 ,积极从事农民运动 ,不断积累经验 ,并进行系统总结 ,形成了一套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他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策略是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这些思想 ,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 ,提出了农民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 ,建立农民武装、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等理论 ,并且对中国农村社会阶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实践 ,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 ,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尊重、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河南农民运动因其迅猛发展而备受人们关注。然而,由于其缺乏积极有效的领导、对红枪会等农民武装组织的利用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人才和经费严重不足以及因行动过火而失去农民支持等方面的原因,河南农民运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探讨这些原因可为当今农村及农民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阮啸仙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农民运动理论家.大革命时期他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广州农讲所第一至第六届教员、第三届主任等职,与彭湃等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东农民运动.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文章、讲话和演说,并于一九二六年写下《中国农民运动》一书.这些文章和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结合他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向阳 《南方论刊》2022,(8):19-20+2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产物。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体现了革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分析和考量。其体现了在考察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的实践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及群众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将农民视为中国革命重要力量,强调农村建立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农村大革命在报告出版后迅速高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蓄积了力量。  相似文献   

8.
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江西是北伐战争的第二个主要战场。在北伐战争中,江西的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江西的工农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和湘、鄂、粤诸省一起,汇成大革命时期全国工农运动的中心区域,为后来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红色政权的建立、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 ,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的论断。他认为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具有很大的革命性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土地问题、农民武装和农村政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向重视调查研究 ,他认为只有了解了中国国情 ,“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 ,才能获得改造中国的良方。邓小平说 :“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 ,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 ,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 ,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①”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也为井冈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对湖南农村的调查 ,认识到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为建立农村根据地奠定了思想基础。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薛毅 《江汉论坛》2002,7(4):35-37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59
毕耕、李永雪、薛娜撰文指出,毛泽东在广州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期间,主编出版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丛刊为32开本,1926年9月起陆续出版,广州国光书店发行。原计划出版52种,因时间仓促和经费有限,最终只出版了26种。这不仅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宣传革命思想和指导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研究中国近代农民问题的宝贵资料。这套丛刊的出版,不仅改变了以前研究农民问题资料匮乏的状况,为农讲所学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运干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学习材料,而且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具体说来,其编撰目的与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平江工农运动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发展再到高潮,最后转入低谷的过程。平江的工农运动兴起早,而且建立了湘鄂赣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但是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不平衡。平江工农运动对湖南乃至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而且锻炼了工农革命队伍,为第二次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力量。当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革命高潮时表现出严重的盲动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国际(以下简称国际)、苏联就将其主观原因归结为中共中央违背了国际指示,陷入了右倾。至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材仍基本上持此观点,并将其具体为: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放弃了对革命武装和农民同盟军的领导,等等。这种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即使偏祖国际的苏联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在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所有最重要的战略和策略方针——从工人和农民群众独立的阶级发动,到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策略——都得到了贯彻”。这就是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国际的路线。大革命的蓬勃发展与最终失败,和国际的指导都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同志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拟对国际关于中国大革命指导的失误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姜舒影  毛维国 《南方论刊》2021,(1):107-109,11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为了巩固国民革命的基础,首先就要先解放农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正是认识到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在考察和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基层组织、开办农民讲习所的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灵活丰富的斗争形式,积累了开展农民思想教育的经验,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革命斗争,掀起了农村革命的风暴,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为革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自创立的。在这条正确道路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共产国际的态度究竟如何?它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想就目前所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作一初步探讨。(一)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完全失败,到1928年6月中共六大前夕,在这一时期中,共产国际虽然强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但其根本方针却是发动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工农武装暴动,以推翻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并错误地反对在农村进行游击战争。在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多次强调,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新阶段基本的、内在的社会经济内容”,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迅速、大胆而坚决地贸彻执行武装工农群众的政策”。大  相似文献   

17.
由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编写的《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1989年6月已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阐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专著。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以下简称农运史)全书共分七章,近二十万字,全书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大革命为主线,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北伐前后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全貌。 该书的第一特色是立意正确、注重史论结合。党对农民问题的了解,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党的“一大”对于农民问题是没有认识的,“二大”提出了农民问题,但多是从人口众多的问题认识农民的重要性;“三大”正式提出和讨论了农民问题,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问题的决议案,认为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应作为党在今后中心工作之一;中共“四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大会通过了《对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但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土地问题。之后,毛泽东同志1927年3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集中了党内的正确意见,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该书对这一问题专门设章辟目,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丰富的史料阐明了这一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红军主力被迫长征、撤离江西后,为了争夺民心,巩固统治,国民党在江西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村现代化改良运动.运动原定时限是1936年底,然而,此时江西农村依然贫穷落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江西农村改良运动,却收效甚微,江西农村毫无复兴迹象.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不易改变的"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张巨型的"弹性之网",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减农村社会改良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主席关于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辉思想指引下,曾经亲自参加过党的“八七”会议,聆听了毛主席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指示的邓小平同志,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巨大鼓舞下,与张云逸同志一起,带领我党掌握的武装,从南宁开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农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右江地区,与当地农民运动杰出领袖韦拔群同志率领的农民武装相结合,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即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胜利地举行了历  相似文献   

20.
罗亦农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当中比较早的重视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领导权问题、武装暴动问题等方面有独特的观点和主张,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他的探索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对以后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