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美关系史,在19世纪70年代基本上有了积极地发展,这是有重要原因的。俄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812年英美战争和1861——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所采取的友好立场,促使北美合众国在解决俄国关于取消1870——1871年黑海中立化问题时期和1877——1878年俄土战争时期,基本上采取了建设性的外交立场。在外交关系上出现的这种趋势,不能不促进其他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俄美科学文化生活诸方面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的俄罗斯对美政策走上了一条艰难道路,其重大变化是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在大国外交战略的决定性影响下,俄对美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寻求合作,避免孤立或发生对抗;反对美国“挤压”,维护本国安全;推进多极人,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处在国内困境之中的俄罗斯对美政策具有被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而且,它虽有强硬色彩,但其基点在于同美国合作而不是对抗。当前,这一政策不可能主导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却有望取得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的俄罗斯对美政策走上了一条艰难道路 ,其重大变化是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在大国外交战略的决定性影响下 ,俄对美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寻求合作 ,避免孤立或发生对抗 ;反对美国“挤压”,维护本国安全 ;推进多极化 ,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处在内外困境之中的俄罗斯对美政策具有被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而且 ,它虽有强硬色彩 ,但其基点在于同美国合作而不是对抗。当前 ,这一政策不可能主导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却有望取得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基于新独立国家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吉尔吉斯斯坦充分利用俄美在其国家的利益追逐推行大国平衡外交.客观地讲,吉俄美平衡外交虽说为国家转型在政治经济上提供了国际资源支持,但在俄美矛盾中求生也给其国家政局稳定带来了巨大灾难.本文从转型的视角揭示吉俄美平衡外交的动因、本质特征、成就与问题,探寻其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5.
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对美国的友善政策是两国建交的政治原因;19世纪初紧张的国际形势是建交的直接原因。美俄建交的特点是:建交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双方都有建交的愿望,而美国更为主动;建交方式上采取的是秘密外交的方式;建交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谅解。美俄建交打破了英法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不久,俄罗斯日益重视欧洲安全体制的重建问题。俄主张欧安组织应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核心,同时在武器控制、安全和防务问题上采取比较坚定的立场,维护反导条约和常规力量条约,极力保持同美国的军事平衡;还充分利用欧美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差异,拓展外交空间,争取欧盟国家支持它在欧洲安全体系上的主张。俄和欧美在欧洲安全体系重建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加之西欧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俄对美多重劣势难以扭转,俄在短期内实难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俄有可能在欧洲安全体系建设上取得有限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使“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陡然升温的俄美关系面临考验。俄罗斯能源资源使其在中美俄新型“能源三角关系”中处于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 ,能源外交成为振兴俄罗斯的重要手段。俄罗斯在加强与美国能源合作的同时 ,出于维护自己在“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石油利益与美国展开外交斡旋。  相似文献   

8.
波黑冲突本来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的延续和发展,是一国的“内战”,但由于周边国家、尤其欧美大国的介人,而成了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国的介入和纷争始终是左右波黑局势的关键性因素,致使波黑问题更加复杂化、长期化和国际化。为夺取解决波黑问题的主导权,美、欧、俄三方曾展开过激烈的角逐。在波黑冲突的最后阶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逐步掌握了波黑问题的主导权。波黑和平协议是大国“军事加外交”和强权政治的产物,也是在外力的强制下前南斯拉夫冲突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冷战后地区冲突国际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同美国的初步接触。国共内战时期 ,美国在“遏制”苏联这一大战略的框架下 ,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前景 ,一直持敌视和阻挠的态度 ,从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积极看法。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争取外交承认的努力。但终因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势力染指台湾 ,中美矛盾激化 ,美国成了新中国的“头号敌人”。  相似文献   

1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威廉·亨利·西沃德是林肯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卿,经历了美国内战和南方重建两个特殊的时期,是建立"美国太平洋商业帝国"的鼓吹者和设计师.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史学界对西沃德的政治活动、外交思想和实践、个人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南方奴隶制度的一场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内战本属美国内部问题,但由于战争结局会影响到欧洲列强的既得利益,因而北方的林肯政府在内战中不得不面对当时极    其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认为,北方之最终获胜固然在于其正义性,但林肯政府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同样功不可没。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内战的国际关系及林肯政府的外支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拍摄虽以美国内战和国家重建作为题材和背景,但该片展示的并非是美国内战和重建的真实历史,而是其制作时期美国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析“9·11”之后俄罗斯的重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 1”之后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 ,俄罗斯审时度势 ,大力开展重点外交 :与独联体中亚国家就反恐问题协调立场 ,共同行动 ,巩固睦邻友好伙伴关系 ;支持美国打击阿富汗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 ,积极改善与美关系 ;加强与欧洲国家协调合作 ,推动俄欧关系发展。俄罗斯重点外交 ,遵行的是其一贯的“务实的”外交政策 ,同时讲究运作策略 ,目的是更好地捍卫俄的国家利益 ,并收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来,俄美围绕着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问题展开的斗争不断升级,并导致双方关系的日益恶化,俄美新的“对抗模式”逐渐形成;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极力向独联体渗透以及俄美在“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是俄美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晓晓  于群 《国际论坛》2013,(6):54-58,79
公共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赖以"击败"苏联的重要外交工具,一直得到美国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和支持。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公共外交政策被严重忽视,美国新闻署被撤并,公共外交活动和经费大幅减少。克林顿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失误要归因于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国内经济问题的过度关注,新孤立主义思潮的产生,以及决策层未能因应新形势发展及时确定美国公共外交的新方向与目标。克林顿政府弱化公共外交的政策削弱了美国维护和塑造正面形象的能力,解释美国政策的话语能力,以及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要为"9·11"事件的发生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18.
对美政策是联邦德国阿登纳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阿登纳政府围绕主权恢复与加入西方、重新武装、经济重建、德国的统一、核武装等领域对美国开展了大量的外交工作,寻求美国的帮助与合作,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该时期的对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既有对美国的"依附"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是阿登纳政府为追求本国根本利益,进行实用主义外交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战后,坚持国民党独裁统治,削平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是蒋介石的基本方针,但他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基本方针的,必须寻找帝国主义作靠山。于是,国民政府不顾一切地向美国政府乞求援助,千方百计地拉拢美国来干涉中国内战。这种“乞援”外交政策贯穿了国共内战的整个时期:内战全面爆发前,是为了准备内战而乞援;全面爆发后,是为了支持内战而乞援;内战后期,是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而乞援。首先,玩弄“苏联牌”,以苏压美,抬高国民政府在美国反苏战略中的地位。其次,“采取一些对美国国会和舆论产生有利影响的改革措施。第三,以条约形式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角逐。一时间“均势”不断被打破,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国际危机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列强又掀起了一场缔约结盟的热潮,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①的国际关系争斗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美俄关系又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美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还关系到日本、英国、朝鲜的利益,特别是关系到中国的权益和命运。日俄战争的结果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形成了“均势”;日俄战后俄国追求的是与美国重建友谊而不是联日拒美;美国在争夺东北亚的斗争中失败不是由于日俄的联合抵制而是美国人自食恶果;中国清王朝以夷制夷的方针再度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