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极其广泛的哲学范畴。当前,大家对客体的看法,很不一致。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歧,实质在于客体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还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 从客体的不同形态来说,这两种看法均有部分真理。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都是离开了客体的运动来谈论客体,没有看到客体形态的转化。在认识论中,客体不只是一种形态,而是三种:自在客体、实践客体和认识客体。自在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人类对科学的崇尚追求当首推技术之功。强大的技术效能彰显了科学的力量,使之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由此,科学与技术也成了连体同胞而不可分离。否则,科学只能是少数人兴趣使然的事情。 如果认识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科学与技术并不能等量齐观。科学要比技术高贵得多。人们有理由反对某种技术,有谁要反对科学呢 ?在许多时候,标榜科学成为时尚或是各种需要。就连层出不穷的巫术骗术不也要用“科学”来包装吗 ?当科学家不是许多人儿时的梦想吗 ?可见科学的名声是多么尊贵。 然而,科学的昌盛决非靠喊口号能实现的。“赛先…  相似文献   

3.
客观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具有很大意义。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实际上是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列宁概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斗争时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是真理的本质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回答绝然不同。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客观真理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凡是客观规律,都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任何阶级、不依赖于人类意志而存在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唯物主  相似文献   

4.
一辩证法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呢?它象一个个红苹果挂在树上那样吗?不,这是具体的物质的东西的存在。它象冬去春来或者化学反应或者物理规律那样存在吗?不,这些只限于某种自然现象或某个无机领域。自然辩证法只能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般而存在,不能作为自然界中的特殊或个别而存在。一般不能脱离特殊或个别而存在,一般寓于特殊或个别之中。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般,不能脱离特殊的自然规律或个别自然过程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5月6日、19日广州哲学工作者继续举行第三、四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会。发言者集中讨论了思维与存在在什么条件下互相依存,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对于思维如何依赖于存在这个问题,讨论者的意见是统一的。主要的论点是: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意识;思维是某种的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属性,没有大脑这种物质,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讨论者对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也依赖于思维的问题,发言时有不同的论述。讨论者首先都肯定,对立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时,就根本不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的统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有了思维,思维就要作用于自然、存在、物质世界,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看题目,或许您要问: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怎能和诱子读书挂上钩?其实,以笔者之见,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键是如何认识,如何处理了。 “瞒天过海”以禁促行 针对孩子平时对我们摆放在书架、床头等明处的书刊不屑一顾的特点,我和妻子趁孩子不在家的  相似文献   

7.
陈波 《江海学刊》2012,(4):36-44
陈晓平教授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笔者就下面一系列问题与陈晓平展开商榷: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休谟确实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可以用康德式的先验哲学去补救休谟哲学,从而对休谟问题做出局部辩护吗?可以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补救康德哲学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通过构造一套形而上学体系来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提供某种"整全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研究哲学的方式还继续有效吗?这些问题汇总为一个大问题:"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方式,必需具备相应的条件。黑格尔认为,条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设定在先的东西”,是实质所需要的东西,是实质的材料,并将进入实质的内容而被融合于实质之中。条件是制约着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诸要素。没有条件,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考究生活方式的条件,追寻形成生活方式的脉络,对于理顺我们的认识,调整我们的行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不少哲学工作者对社会科学比较熟悉,对自然科学则很是生疏。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8页)如果在自然知识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又怎能进行概括和总结呢?当然,哲学工作者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对自然科学要门门精通也是不可能的。哲学工作者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有一门科学是非学习和掌握不可的,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认识主体性的增强,认识的客观性是提高还是降低了? 有些论者在分析了主体因素对认识结果的干扰和影响之后,得出结论说:随着主体因素的增强,认识发展的方向偏离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真理愈来愈远,而在与客体自在状态相符合意义上所理解的客观知识,也是不存在的”,“追求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理想是破灭了”。这是在认识主体性讨论中相当普遍的一种意见。这种意见是片面的,和当前人类科学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①不论这些语音表面上如何千差万别,它们中总存在着一些共通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可以概括为,1)三大主客关系律;2)三大句法结构律;3)三大词类律。这三大律都有三元结构特点,因此总称为三元结构模式。 1.三大主客关系定律 下述三大定律可视为互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不证自明的。 第一,作为主体的人一旦来到客观世界,就势必要和客观世界发生某种联系,这表现为人与存在的关系。人类世界中不存在一种居然不反映这种关系的语言。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为主客关系律,略为A型关系;人——存在。 第二,作为主体的人除了和非人的客观世界打交道外,还势必要和他人发生某种联系。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理,人类世界不存在一种居然不反映这种关系的语言。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为人际关系律,略为B型关系:人——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人类和动物都有眼睛(特殊除外),能看到东西.那么,植物是否有眼睛呢?也能看到东西吗?  相似文献   

13.
一切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精神,也就不可能懂得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某种给定了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存在于我们生存方式中的活生生的东西.因此,必须着眼于时代与实际,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温故知新的态度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而不是到历史中寻找某种对我们有用的现成的结论,以真正实现观念的深刻变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新文化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符号     
艺术是符号吗?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有什么不同?造型艺术符号、音乐艺术符号和文学艺术符号各有什么特性?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符号与信号 符号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用来代表别种事物或概念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个实物,(如代表“和平”的鸽子,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可以是一种书写或印刷的记号,(如文字、音符、数理化教科书中的各种记号),也可以是视觉表象或听觉表象(如表达某种内心情感意念的绘画和音乐)。 符号不同于信号。信号同样是代表另一事物或涵义的东西,但是信号与其所代表的东西处于同一现实时空维度。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信号,它代表着准予通行或禁止通行的指令。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中无疑存在主观性.其主观属性来自科学的人类维度、人性维度、社会维度、方法维度、认识维度.科学认识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我们不可能把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严格分开;其次,感知并不是完全是由客体强加的,而是包含主体选择和建构的主动过程;再次,我们不知道或原则上无法知道事物本身(物自体),科学具有某种主观虚构的成分;最后,作为客观性根基的主体间比较并非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6.
已知真理为什么不能作检验真理的标准?我认为,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所谓真理,就是按事物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客观事物本身所没有的东西,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是通过思想、语言或文字等形式来表示的。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往往不一致。究竟哪种认识正确呢?这就需要一种手段来加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往往被人们仅仅当作某种静态的物质实体存在,而作为创作者艺术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成果,也只不过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对象化积淀而已。这中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方面的特征,就是把文学作品看成实实在在的独立自在。  相似文献   

18.
当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昂首阔步走进现代化的过程中 ,“后现代”的云雾笼罩着现代化的“天空”。何谓“后现代” ?究竟是由“现代”发展而来 ?还是存在于“现代”之前 ?还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 ?“自然祛魅”了吗 ?“科学祛魅”了吗 ?人们的世界观如何 ?如何评价“科学”的价值等 ,“后现代”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道歉     
我们人类和动物都有眼睛(特殊除外),能看到东西。那么,植物是否有眼睛呢?也能看到东西吗? 植物虽然没有明显的视觉器官,但科学家发现在植物叶子内有好像视网膜的东西,它叫感光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依靠感光器感觉光的存在、光的强度、方向以及颜色的比率。植物学家通过几十年的研究,认为植物利用光远远不只是光合作用,它还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利用感光器不但能测  相似文献   

20.
一一般说来,以某种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失败了,就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是,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实践的失败,证明了认识上的错误,但是错在何处?则需要进行分析。第一,错误可能产生于感性材料不准确。感性材料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感性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