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金应熙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评价他治学的特点是“学兼中外,博古通今”,“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金应熙教授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他研治中国古代史的思路和方法,受其两位老师许地山和陈寅恪的影响甚大,在这种师承的直接影响下,就形成其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钩稽贯穿和考辨分析,综合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探求历史的沿革变化、因果关系,并重视探讨周边民族史的治史特点。他对中国王位继承法的研究,慧眼独识,别开生面,而又视野开阔;他对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开拓性意义;他对国外学术成果的评价,至今仍具启迪作用。金应熙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香港史研究领域亦颇有建树,是香港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茂盛 《理论界》2010,(12):1-1
<正>张国庆教授的《辽代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是以当代"社会学"的视角对辽代社会历史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探讨,填补了辽代历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的空白,拓宽了辽史研究的路径,使辽史研究实现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酝酿更大突破的时期。现在,无论是拓宽研究范围,还是改进研究方法,无论是进一步学习借鉴西方学者的成果,还是加强对本土学术资源的开发和梳理,都显得极为迫切,也都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是著名近代社会经济史专家,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逾20年。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她的努力方向已经从单一的复原历史转变为复原历史与解释历史相结合,并力争在历史的解释上取得突破。以下,就是她对于深化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史学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社会史的复兴与发展.3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整体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新社会史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三十而立,回顾与前瞻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安介生 《晋阳学刊》2009,(3):119-12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振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取得的一项可喜成就,也是中国学者积极学习与汲取西方社会学理论用于中国社会研究的突出成绩。行龙教授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位勤奋的实践者与探索者。2007年岁末,三联书店推出了行龙教授的力作——《走向田野与社会》,汇集了他近年来在社会史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展现出行教授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12,32(4):45-51
中国当代社会史亦称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既是中国现代史的分支,也是中国社会史的分支,还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支,也可说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相互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所有历史,不仅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包括民间社会、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外,还强调"自下而上"的视角、整体史观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资料来源也是多样化,既有文献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视觉资料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和文学资料。中国当代社会史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专通并举",相互促进,既应着力于具体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论著的基础上前进,又要努力构建较为合理的中国当代社会通史体系,明确其研究内容、历史分期、基本线索等。这一任务非一蹴可就,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学术综述是研究工作的起点,特别是开展一种新的史学研究之时,不仅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还需要对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把握,作为学术支撑。甚至可以说,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新的学术综述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就反映了这一情形。中国社会史研究活动还反映在年会、年度、专题、阶段四种类型的学术综述里。社会史研究综述是对这一领域理论与专题研究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对于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新史学追求需要新的学术综述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新时期史学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借用英国社会史学者哈罗德·珀金的说法便是:"灰姑娘变成了一位公主,即使政治史和经济史不允许她独立,那么她也算得上是历史研究中的皇后."[1](P144)然而,当前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在业已问世的诸多社会史著作中,至今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甚至连一部包括中国当代社会史在内的中国社会通史也没有,这种研究现状必须予以调整和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史.  相似文献   

9.
20多年来,中国史学研究方法不断发生调适和转换,其中社会史方法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研究范式。虽然学界对于社会史的有关认识,诸如概念界说、学科定位、解释工具等仍存分歧,但当历史"空间"逐渐受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社会史,本是社会史研究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未跟上社会史前进的脚步,在理论探讨、问题意识、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等方面,都与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21世纪以来,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善。从当代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具体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史的研究作一学术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1998,(1):96-96,F003
人们往往以为训治学是基础性传统学科,相当古老和成熟。但实际上,中国的训治学过去一直处于一种粗疏、落后的前科学状态,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无法适应当今科教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使训治学真正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改造,冯浩菲教授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间目的研究成果,最近推出了《中国训估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训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我感到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本书对训估学的名称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  相似文献   

12.
胡中生     
胡中生,1972年生,安徽桐城人。2003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毕业,现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与徽州区域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术史研究是新兴的史学分支学科。与以往的哲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不同,学术史研究,虽有借鉴西方学术规范之处,但主要是一种本土化、原生态的历史研究,是史学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术史研究的成果,能够使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背景更加清晰,线索更加明确,有助于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历史发展。李帆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他的学术视野开阔,研究过程中,注重古今中西的会通,得出深入、坚实的结论,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此次,李帆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深入解析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功能,对学术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对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仲秋的一个下午,我们怀着求教之意,采访了原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家金应熙教授。健谈的金教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金教授1919年12月出生于广州。从1927年起先后就读于香港英皇书院、广州培正小学等学校。1938年,以优异成绩免费进入香港大学中国历史学系。在许地山、陈寅恪等老师的教导下,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在岭南大学任教时,开设过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社会史等课程,继续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分期问题开展研究.建国后,他因工作关系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曾长期中断。1980——1981年间,他应邀前往墨西哥学院任教中国史一年。在墨西哥,他阅读了较多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深感有必要向我国史学界介绍国外研究动态.金教授外语水平高,五年来,他应用英、日、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史突出研究,以人为主体。 2、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小概念的“社会生活”,即生产活动的社会生活。 3、认为用社会学的办法研究历史,就是社会史。 4、认为社会生活史和社会形态史共同构成了社会史,后者是骨骼,前者是血肉。 5、认为社会史的中心就是研究社会文明的进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16.
目前 ,中国社会史研究正方兴未艾 ,为了推动研究的深入 ,在此仅就如何加强民国时期社会史研究 ,提供若干浅见 ,就教于学界同仁。一、研究课题的开拓一些新兴的研究课题如通俗文化史、心态史、医疗社会史、法律社会史 ,甚至休闲史、老年史 ,均已有一些研究 ,不过男性史 (history of manhood)和情绪史的研究园地 ,仍有待开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现有的民国时期社会史研究 ,大多集中于北洋时期和2 0世纪 30年代 ,自抗战以后的历史 ,研究得较少。二、新史料的收集与出版1 .1 949年以前各大学社会系及相关科系的毕业论文 ,其中不少均为绝佳的民…  相似文献   

17.
盐业史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从专卖制度史研究、资本经济研究,到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是一个不断从本体研究向社会结构、社会意义研究演进的过程;展现了盐业史研究不断深化,视野不断拓宽的研究进程;体现了盐业史研究不断创新的特质,预示了盐业史研究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8.
刘乃和先生作为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学生、助手和同事,在工作、学术和生活各方面为陈老做了大量工作。刘先生治学范围甚广,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妇女史和陈垣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工于书,长于诗。刘先生热爱教育事业,除先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外,还应邀到大江南北许多高校讲学,深受学生的爱戴。  相似文献   

19.
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5月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杨生茂,字畅如,1917年9月26日生于河北涿鹿。1938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41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后入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1947年9月开始任教于南开大学,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代主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世界史组成员等。1995年退休。杨生茂教授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代宗师。他治学谨严,思想深邃,成就卓著,享誉海内外,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特别是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刊特刊登几位学者的怀念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