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国维的《人间词》,现存115阕(编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苕华词》及《观堂集林》卷第二十四之《长短句》中),主要为1903至1907年所作。其时王氏正醉心于西方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的哲学、美学,如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作于1907年)中所说:“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这个“伴侣”不能不深深地浸入王氏填词的艺术构思之中。王氏在其词话未刊稿中云:  相似文献   

2.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3.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虽非专治《说文》者,但常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中称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且大多持论平实,结论精当,诚足以醒聩指迷,嘉惠学林。但王氏之说亦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今于王氏诸书中寻析其明言段说之谬者,釐清畛域,扬搉是非。希能釐清个中悬疑,得其所宜。今推王氏致误之因由,大致有过信他书而误、语义未明而误、以意改窜而误数端。  相似文献   

4.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5.
《哲学辨惑》刊于《教育世界》第55号,时在1903年7月。此为王国维的一篇已署名的佚文。王氏《遗书》失收,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亦未载。此文针对当时清廷大臣张之洞等人的某种谬见而发。在王氏前期有关西学启蒙的系列论文中,此篇发表最早,实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文章首为“哲学”正名:“甚矣,名之不可以不正也!观去岁(按,1902)南皮尚书  相似文献   

6.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注》,要以宗段为主,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其称褒段氏注解之功而外,亦于段之专辄臆断处特为措意,且力为辩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随文说之,闳通深肆,胜义层出。王氏之论固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在所不免。至其以意窜改而误、拘泥传本而误、过信他书而误云,则其乖失。今权王氏正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  相似文献   

7.
王筠好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随文指摘,知其尊尚段氏而不肯苟同。今权王氏订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故于《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诸书中,钩沉王氏明谓段说讹谬者,釐清轸域,平议得失。观王氏勘正之条目,要为正段氏之误改篆文、正段氏之误改注文、正段氏之误作说释三事。为举四例,试为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对《尚书》作过长期的、深入的研究,本文专题论述王国维在《尚书》词汇方面作出的探索。文内从诸多方面,如王氏对于《尚书》基本词汇、《尚书》中古成语、联绵字、专门词语、术语等探究,较系统地阐论其成果。王国维在《尚书》词汇的研究上进行了一番卓越的开拓,他不仅注意从新辟的途径去研究,还注意用新的方法去考证。他纠正前人的错误甚多,自己新得者甚多,而辅之阙疑者也颇多。王氏的《尚书》词汇研究是他留下的一笔珍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于1979年有了专门研究东方哲学的刊物——《东方哲学研究》,1981年4月又分别成立了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和中国东方哲学研究会筹备小组。《东方哲学研究》刊出的文章和两个学会的宗旨,说明我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东方哲学的研究工作有了进展;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东方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上刊有《试论儒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幸德秋水思想研究》、《论植木枝盛和他的“尊人说”》等三篇论文。这三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份量,但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边,试把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求救于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40”,似乎是张岱年哲学生涯中一个神秘的数字。在40年代,他直抒胸臆,无所畏惧,追求真理,陆续写成《哲学思惟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至1948年夏写成《天人简论》。这5部关于天人问题的专论,实可称为“天人五论”。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正值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先生把这部论稿同其他两部论稿结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先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是我国老一辈的知名学者。 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张岱年先生蛰居北京,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大纲》(近年,日译本更名为《中国哲学问题史》)。40年代,进一步完成了《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50年代,张岱年先生悉心研究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推崇张横渠和王船山的哲学,写有《张横渠的哲学》、《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和专著《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等。在中国古代哲学上,张岱年先生是上承张王之学,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讲”。近年来,他又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才能创新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 中的首要之作《范畴篇》,既是他和其老师拍拉图在思想上分道扬、建立前期形而上学的哲学纲领,也是他着手创建逻辑学的奠基之作。《范畴篇》紧密交融着哲学与逻辑思想,运用哲学与逻辑的意义分析,论析主范畴、次范畴与后范畴,建立了一个创新的范畴系列。《范畴篇》奠立了一种分析理性,它对发展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理性传统,对亚里士多德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修辞学形式,即它的节奏性、简单性和隐喻性,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维特根斯坦采用这种修辞学形式的意图以及这种修辞学形式与其思想的关系,即:通过为《逻辑哲学论》铸就独特的修辞学形式,维特根斯坦赋予这部著作以艺术作品的特质,从而拉开其哲学命题与自然科学命题的距离,并由此使自己摆脱思想的悖论;不论是对《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还是在其中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他遵循的都是简单性原则,并使之成为真理的标准和哲学思考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通过《逻辑哲学论》的形式结构隐喻性地彰显其宗教情怀或对不可说者的敬畏.  相似文献   

14.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观,“文气”说的创作论,“文非一体”的文体论,并针对“文人相轻”提出“审已度人”的文艺批评的态度。从而确定了曹丕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论物体》《论人》和《论公民》分别是霍布斯有关其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著作,他的自然哲学蕴涵着他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因素,从而意味着霍布斯的思想必然是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薯.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位著名理论家。对他曾经提出过的“象形文字说”,人们历来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苏联学者福米娜的《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一书指责普列汉诺夫“保卫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也称普列汉诺夫“支持了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敦尼克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则说普列汉诺夫“向不可知论作了让步”。我国哲学  相似文献   

18.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逻辑哲学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部名著。其篇幅不大,全书不过五、六万字。但它却是作者维特根什坦在长时间中研究和思考哲学问题的成果或结晶。维特根什坦从酝酿到写成《逻辑哲学论》一书,惨淡经营历数年之久。他在1919年3月13日给罗素的信中说:“我写了一本书,名为《逻辑哲学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它包含了过去六年我的全部工作”。下而就目前看到的维特根什坦在这一时期所写的笔记、书信等有关文献,对《逻辑哲学论》的酝限和写作过程略作介绍,使读者了解一点维特根什坦思想形成的背景材料,或许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0.
麦金内斯博士(B. F. McGuinncss)是国际著名的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专家,现任教于英国牛津大学皇后学院。作为逻辑经验主义在牛津大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维特根斯坦以及分析哲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1961年,他与皮尔斯(F. P. Pears)合作,重译了《逻辑哲学论》这一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重要著作。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刊物之一《精神》称赞“这个译本已达到了圆满的地步”。此外,他还参加主编了《维也纳学派丛书》,并且撰写了不少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有关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和实在》等。在最近一届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会上,麦金内斯博士是大会主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