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现在进而考察王氏前期伦理观的某些实质内容。叔氏云:“必然是自然(按,包括自然人)的王国,自由是仁爱的王国。”总的看,王氏的伦理观就建立在这个“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之上。他根据的仍是康叔的伦理学说,而他的相当深固的封建伦理教养与当时现实政治的压力,以及他的一贯求实的治学态度,决定了他在接受和运用康叔学  相似文献   

2.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上有数的名著之一。 “境界”说,是这部论著的中心论题,通过对“境界”的论述,王国维(以下简称王氏)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文艺观和美学观;关于“境界”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有之,无论文艺理论、美学理论、音乐、书法以及绘画理论中都提到了“境界”,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抓不到头见不到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美在自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提出、所探讨。“美在自然”的主旨是“自然”、“和谐”,其准则在于人的自然需要和生理快感的满足。美·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美学大纲》一书中从人的动物机能和生理快感入手研究美感,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灵,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机械的、纯物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功利主义对医学生命伦理的功利计算具有模糊性、片面性、反伦理和定位错误等特点.直觉主义对医学生命伦理的操作具有非现实性.两者都是形而上学思维,两者的前提是未经证实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唯一从根本上和总体上科学看待医学生命伦理的方法,是科学前提.它揭示出医学生命伦理中的生命选择困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或然的无奈的处境,不是正常方法可以解决的,只能是从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角度去理解、宽容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依据史料分析,王国维的沉湖自杀是家庭变故和时局、军事、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将王国维的词评置于其思想衍变的过程进行讨论,可知其见识的深远,他推崇李煜、屈原的个人原因,即将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的教化功能统一的见解。王国维虽然自认为其词作可与欧阳修等人媲美,实际上其词作在意境诸方面远不如前辈大家,而其流传于世的词评《人间词话》则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6.
按照生计与学术之疏密关系,王国维一生大致以丙辰(1916)年初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学术为主,生计为次;后期则须综合兼顾学术与生计两端,无法过于轻重其间。王国维家境一般。据王国维自述及其尊人王乃誉之日记可知,其一年收入略副衣食之需而已。田租与房租是支撑其早年家用的基本来源,然收租诚然不易。王国维因许家惺之荐任上海《时务报》书记,月薪微薄,令王国维颇为失落,后兼译东文,始觉生计稍安。此后任教通州与苏州两所师范学堂,又赴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此数职事所取薪也只是应付日常生活而已。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寓居京都四年余,大体以理书、编刊、撰述等为生,生活安定而俭朴,学问则日见其大。先有生存,才有学术,梳理王国维早年家庭经济以及其早期生计情况,对于了解王国维如何权衡学术与生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是汉代神学思想的创建者。他为了适应汉武帝刘彻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把孔孟之道和阴阳五行之说融合起来,炮制了一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汉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由推崇黄老思想而转变为“独尊儒术”,甚至提倡谶纬神学,就是从董仲舒开始的;他曾被称“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足见其影响之大。董仲舒的这种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也贯彻在他的美学观中。他把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完全加以神学化,而成为汉代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首创者。这似乎从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现在我试从上述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需求、技术理性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的科技伦理观内涵 ,既对其中富有启迪性的见解进行了评价 ,指出其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伦理价值 ;也批判了其中激进的、浪漫的和悲观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针对汉语构词法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对汉语构词法的存在提出了怀疑。构词材料不论称为词素还是语素,不论对它们如何定义,在实践中都因词的难以确立而无法确立;用来划分词的种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谓汉语构词法中既然使用种种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法,构造出的语言单位就不应当是词,而应当是语。在否定汉语构词法的同时,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汉语在发展中如何由大量的单音节词的使用逐步成为大量的复音节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徐迟同志是擅长写报告文学的老作家。他曾经说过,报告文学的任务是“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前敌后侧翼,突然出现在生活的激流中,突然出现在正是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①《哥德巴赫猜想》一发表,就激动人心,反响强烈,其原因也正在于它是完成了这样任务的一篇报告文学:它在我们生活的激流中翻起雪浪,在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萨里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学家。由于他毕生遭受沙皇政府的压迫和生活贫困的折磨,所以只活了三十七岁就逝世了。别林斯基从事文学活动仅有十四年,一生虽然很短暂,但他却以卓越不凡的才能,聪明过人的智慧,为俄国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美学遗产。从1834到1848年期间,别林斯基先后发表了《文学的幻想》、《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里的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以及《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等许多著名的长篇文学批评论文。这些评著所阐明的理论和美学观点,不仅对俄国  相似文献   

12.
在论及老舍前期创作的发展变化时,学术界通常以长篇小说《离婚》作为作者写作才能基本成熟的标志;而近来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标志与其说是《离婚》,还不如说是《月牙儿》,后者是老舍创作史中的  相似文献   

13.
沈颂金 《南都学坛》2002,22(6):19-25
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成果 ,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史籍资料 ,对汉代边塞和烽燧的考实 ,玉门关址、楼兰及海头城位置的确定 ,西域丝绸之路的探索以及汉代边郡都尉官僚系统的职官制度的排列等汉晋木简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逐一做了详尽的考释 ,博大精深 ,对后人裨益极大。由此他创立的“二重证据法” ,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对 2 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仔细考察王国维的治学路径 ,这一方法实形成于他在日本期间 ,与罗振玉共同考释汉晋木简 ,写作《流沙坠简》之时。其后他又将此方法运用于甲骨文、金文和敦煌文书研究中 ,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巨擘。 2 1世纪历史学研究的趋势便是多学科交叉研究 ,尤其是将现代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相结合 ,这正是承袭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而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别林斯基的美学观,论者大都以为在十九世纪30年代,属于唯心主义,到了40年代,转向并变成了唯物主义.这种截然二分的观点,未必符合实际.作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一生以文学批评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其中所论及的美学观点,很少脱离现实斗争的思辨,始终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按理说,现实主义应与唯物主义天然为伍,但是由于别林斯基信奉黑格尔哲学,他的颇具现实主义特色的美学观却一直与唯心主义结伴而行,存在深刻矛盾.由于现实斗争的推动,也由于费尔巴哈的启发,后来他的美学观才开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是常见的现象,不仅实词用字有通假,就是虚词用字也有通假。这对今人阅读古书会造成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探讨辨识通假字方面的文章和著述也不少,但多是从语音方面来探究的,因通假字与本字应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因而从音同和音近的关系上来推测通假的可能性是重要的。本文不想从语音方面来探讨,而想从字形方面来探寻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的联系。一方面试图把通假字与  相似文献   

16.
清初卓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有着自己精辟而独到的词学主张,他力主创作的个性化,推重诗词"言情"的基本特征,强调诗词的现实表达.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来自于他对于汉文化的深入濡染和对诗词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他真切纯挚的词风,虽然关乎个人禀赋,但并不完全是其民族气质和天然心性的无意识的流露,也是其对诗词真谛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后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先太学君行状》是王国维为纪念其父乃誉(1847—1906)去世而写的一篇家传,作于1906年。今年四月,我有机会获读王乃誉《日记》及杂著手稿,发现这篇遗文被夹在《甲午日记》(“午月初三日起”,封面无题)这本手稿中,纸米白色,长方形,铅字印。乃誉病没,此文系以“行状”形式,致讣于王氏亲族友好。我深觉,在弄清王氏家世,特别是他的家学渊源问题上,此文颇关重要,不仅具有一般的史料价值而已。下面拟联系乃誉《日记》杂著,就此文  相似文献   

18.
<正> “人道主义精神”是笔者写《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时留下的题目。一九八六年是十年内乱结束的十周年,又是双百方针提出的三十周年;可是,年初有位同志在谈到人道主义时还叫做“进入雷区”。按照这位同志的一部表现人道主义主题的长篇近两三年受到“围攻”的情况看来,她要说是“进入雷区”是并不过份的。由于近年来直到现在,文艺界、学术界还不时出现与“学术自由,创作自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数学学科的发展为例,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的划界与联系.科学与技术是一对难以划界的统一体,从数学来看,难以将其明确割裂开来,技术的发展必须有科学做基础,没有科学难以有技术;反过来.只有科学有技术的学科是空洞的学科,科学技术趋于一体化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普遍联系和辩证法的规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贯穿于整个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普遍联系是客观的辩证法,又是认识的辩证法;它不仅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而且是辩证法体系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没有普遍联系就没有辩证法,忽视普遍联系在辩证法的地位和意义,就会忽视辩证法,也就会滑向形而上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