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宪政思想对近现代的德国影响源远流长,它在公民的基本权力、联邦制度以及设立魏玛共和国民选总统等方面对魏玛宪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说来,魏玛宪法深受美国宪法十条修正案的影响:在魏玛宪法的国京组织结构中,联邦国家被保留下来,而美国宪政因素对国家元首和总统设立制度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德国著名社会学京马克斯·韦怕的主张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德国统一以来三部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魏玛宪法》、联邦德国《基本法》)中国家元首从皇帝到礼仪元首的嬗变中可以看出,国家元首地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政治民主化的推进。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德国所经历的是"外植内生结合型政治现代化模式",所走的是渐进与突变相结合(改良革命型)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3.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最早时期。政治教育制度的制订吸纳了不同学者的进步思想。本文归纳了以李特、施普朗格和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从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公民、政党、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角度,提出了“为国家服务”和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国家有用的公民”等思想。这些思想符合魏玛政府巩固政权、缓和国内外局势、积极重建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受到当局的高度重视。因此,这些思想被吸纳到《魏玛宪法》中,赋予最高的法律地位。魏玛政府据此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政治教育体系和制度,开创了德国历史上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历史先河。同时,这些包含资产阶级民主进步观念的思想为当代德国民主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九信条》曾被一些宪法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但学界一直对这部宪法缺少研究的热情。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认为在《十九信条》中没有规定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这是晚清政府欺骗民众的临时举措。透过对这一独特宪法现象的文化意义分析,我们可以从源头上理解国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对于中国宪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短短地存在了14年后被右翼纳粹党建立的军国主义独裁统治所取代。正是在魏玛宪法所设计的政治体制下,合法地诞生了希特勒的纳粹政权,本文通过对魏玛共和国兴衰的阐述,得出德国封建制与魏玛共和国灭亡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1919年德国魏玛的立宪会议上,激进派、保守派和温和派围绕宪法草案中的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经过历时五个多月的辩论,立宪会议最终以达成多项妥协而宣告结束,但此次辩论对魏玛宪法、德国政党、德国议会和德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当前人大立法过程缺乏辩论制度的情况下,对德国魏玛立宪会议辩论进行考察能为我国立法中辩论制度的确立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国纳粹党是在魏玛共和国怀抱中孕育成长起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中以合法手段上台执政并建立起法西斯极权政治体制。魏玛宪法虽然是当时较为民主的资产阶级宪法,可是存在着不足,其缺陷为纳粹党上台执政提供了法律依据。缺少稳定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也使魏玛共和国基础不牢,作为年轻的民主共和国执政者缺少政治经验和在复杂的斗争情形下所犯的一系列重大错误最终导致了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或曰国学,近年来风行天下,一时国学著作充满书店。可是,到书店去翻看一下,发现有些所谓的国学书是写手们跟风所写,有的虽为学者所著,但通俗性欠缺。如能出一套真正有水平,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丛书来,那肯定是大受读者欢迎的。笔者曾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主编左键先生的办公室见到他们新近出版的一套十数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丛书,随即翻阅起来。丛书有《书画金石》、《中国佛学》、《典章制度》、《乐舞语话》、《先秦诸子》、《语言文字》、《宋明理学》、《魏晋玄学》、《道教文化》、《诗词歌赋》、《史书地志》、《戏曲小说》、《孔孟儒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立宪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西方的宪法文化强调的是个体主义、自由、正义和人性恶的价值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则是整体主义、秩序与人性善.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中,由于传统文化中缺乏支持宪法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子,从而导致宪政运动走向失败.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包含了宪法具有纲领性、宪法是总章程、宪法具有过渡性等宪法观念,是共和国制宪者的集体意识且最终成为国家的宪法观。这些观念经学者们过度演绎或误读而体现出宪法国家主义、宪法工具主义和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对中国的宪政与法治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以致宪政至今仍只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理想。要实现中国宪政与法治的实质性进步,必须破除这些传统但却不当的宪法观念,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律并推动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是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内涵,蕴涵着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思想萌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内含的教育价值对于加强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从德国争夺霸权、经济危机等方面来阐释德国在短短的20年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文试图从德国文化对此作一诠释。(一)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民族作赌注把世界拖进毁灭;(二)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三)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促使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离开了一定的条件,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谈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魏玛时期的失业问题伴随当时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战后的初期阶段,魏玛德国的失业问题开始凸显,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失业规模在1923年底迅速扩大。第二个阶段是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失业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20年代中期的"合理化运动"又导致德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这两种长期性失业类型使德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阶段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大危机重创了魏玛德国的社会经济,再加上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劳动人口结构的改变,严重失业问题直到共和国的崩溃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德语犹太文学,从卡夫卡到耶利内克这一创作群体,在远古的犹太文化传统里找到了原型支撑,又在现代精神方面承继和拓展着表现主义之后的超前性,自然地展示了文学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多元分化和两种文化本质上的深度融合。现代与传统相生、遮蔽与彰显同构、反叛与回归并置、超越与固守共存,成为一体化时代异质文化交流互渗、相反相成的文化样本。从整体上显示了代表德语犹太文学普遍性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德国思想界在魏玛共和国和波恩共和国前后这段特殊时期内,完成了从德国近世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认同到超越这种民族国家认同的狭隘从而走向一个后民族国家的开放性的政治身份认同——即立宪爱国主义——的艰苦转型。诸多思想家就政治身份认同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式,从而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即以一种基于议会民主制的公民理性交往的模式来扬弃传统的政治身份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德国基本法是德国有过的最稳定的宪法;其良好的适应性不亚于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制定意图、富于科学性的特色内容以及关于修改内容的严格限制性规定。基本法的经验对我们进行宪政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法典化运动在法律实证主义发展的初期经历繁荣之后迅速衰落。这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法典化运动的衰落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历史传统方面。我国民法自清末变法开始,便以继受德国民法为主。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仍应以德国民法典为基本蓝本。  相似文献   

18.
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几次国会大选中,希特勒和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赢得了胜利,而在支持纳粹党的德国选民中,女性选民占有很大比例,她们的选票对于纳粹党“竞选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德国妇女主要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才支持纳粹党的,这一突发性的支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