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梁陈时期,骈文发展呈现鼎盛局面,出现了被尊称为骈文典范的"徐庾体"。"徐庾体"之所以能成为骈文史上的高标,主要在于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这种新变表现在其形式上达到了骈文文体对于对仗、辞藻、用典、声律等各种形式之美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兼顾了文本内容的表达,开创了文质并重的骈文风格。而"徐庾体"新变的原因,与文体交叉渗透与"小学"的发展、文坛"新变"之风的倡导以及南北文风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徐庾体"的新变,对于骈文文风的改革有承前启后之功,在中国古代骈文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  相似文献   

4.
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前期诗坛上,陈子昂倡复古,主兴寄,以其鲜明的创作特色表现为唐诗发展进程的一大转折.足以代表陈子昂诗歌特色和成就的风貌,是在随着其人生经历和心态的不断演变中才最终形成的.陈子昂早年胸怀大志,在饱览山川景色之中流露出对前程的热望.落第及隐居期间,于迷惘失落之中表露出怀才不遇的忿懑.其后,两度从戎边关,再次激起诗人感时报国、拔剑而起的豪情壮志.然而由于诗人积极建言不被采用,反而受到压制打击,终于演化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幽愤.正是由此形成陈子昂诗中苍凉梗慨的主调,体现出深厚的心理内涵和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5.
论张华与晋初诗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在晋初诗风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高踞晋初文坛宗主之地位,奖掖后进,倡导文学,打破了曹魏后期文学创作的枯寂,开启了太康文学繁盛的先河。张华以其温丽清省的诗学追求及创作实践,对于魏晋诗风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张华柔顺文明的人格理想对于西晋士风及诗风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李瑛早中晚三个时段诗歌写作的梳理与分析 ,勾画出李瑛诗风在 6 0年间的流变轨迹及两大文化成因 ,由此亦可窥见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7.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随着国运和世道的衰变,文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作品的风格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解读安史之乱时期诗坛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即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时期诗风的演变:诗人的写作心态由张扬转为内敛,情调由畅朗趋向低沉,构思由感性渐趋理性,意境由浑然渐现破碎.经过安史之乱,大唐诗风渐渐失去了盛唐时代特有的壮大的气势、浑朴的意境、飞扬的神采,转而走向纤细、新巧、淡秀、清冷的大历诗风.  相似文献   

8.
王僧孺是梁朝宫体诗人,他生活在梁朝盛世,但他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悲伤的情调,这跟他的身世有关。王氏家族在西晋时经王朗与王肃的努力而跻身一流士族之列,但到王僧孺时却沦落成寒门家族,这是他的诗作有悲伤情调的重要原因。王僧孺在创作中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这种效果,一是炼字,二是选取黄昏、日暮、月亮、夜晚等带有忧伤情调的意象来抒情写志。  相似文献   

9.
兼帝王之尊和诗坛领袖的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他提出了"非轻侧之论",有利于抵制南方的柔靡诗风,在创作上追求"典丽",有利于纠正隋文帝"斫雕为朴"的消极影响;其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南北诗风的融合;最后,他招揽大批南北文人,与他们互相唱和,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评价,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论徐庾体诗     
长期以来,徐庾体诗一直未引起应有的注意,迄今为止,笔者尚未见到一篇这方面的专论。为了深入研究齐梁新体诗,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在其历史演讲过程的特定阶段上的真实面貌,我们有必要研究名震一代诗坛的徐庾体诗。本文拟为徐庾体诗全貌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一“徐庾体”一说,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传云:“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营养资源的汲取是20世纪"中学西渐"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命题,因为,它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在这两种异质文学相互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误读"现象,尤其表现在意象派诗人翻译和改写中国古典诗歌上.对这种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梳理和挖掘,可透视"本土"文学在对"他者"文学的接受中所发生的变异现象以及"本土"文学自身丰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秋山是马来西亚华诗坛风头正健的诗人,也是备受世界华学界瞩目的作家。本从其诗作中的哲理小诗与都市诗入手,着重论述了其诗的化价值与意义:自觉的人精神。这不仅是诗人的人生态度、写作追求,更是他对生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4.
主体文体是文体系统中一种"深层结构"的文体形式。它作为作家的个性、人格、心理、感情和才华的整体显现,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文体对于个体生命的体验,特别是对精神性的追求和对人的"内宇宙"的开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元和体"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及其后风靡一时,但目前对于"元和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首先表现在对"元和体"的界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梳理"元和体"的概念入手,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并对"元和体"创作时间、主要人物、体裁和题材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论"武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功体"指姚合创作于任武功县主簿及富平、万年尉等卑吏期间的以<武功县中作>为代表的闲适类作品.武功体的产生与元和末长庆初的政治局势、文学风貌以及诗人自身的特殊经历均有直接的关系."武功体"是姚合诗歌艺术成熟的标志,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使姚合在中晚唐诗坛上自成一家,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审美类型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除戏剧艺术外,还表现在美术、音乐、电影、诗歌、小说等多种文艺样式和体裁之中。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喜剧的美学特征是"寓庄于谐",以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9.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为受诏作之,如果脱略其有关自我事迹的叙说,那就是完全的连珠体;脱略具体性而只存臣闻格式,这是连珠体又一构成模式.因此,连珠体就是此二者的结合,把某种推理、论证从原生态语境中抽离出来进行新的组合,使得原本有具体指向的劝谏话语有了某种抽象和普世化,这些话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再联结、新组合又有历历如贯珠的语言上的要求;其意义指向也由单纯的劝谏而兼有观赏,接受者由痛苦的被劝谏者而兼有对形式的某种欣赏,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接受.倒过来讲,连珠某某首又如同<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人们或许可以直接将其引用在自己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