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建国三十一年来,贵州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九七九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零七倍,平均每年增长2.5%。但与全国以及各省、区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落后的状况,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针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从贵州山区的实际出发,搞“以粮为纲”的粮食生产单一经济,致使山区的荒原、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我省农业生产有个较大的发展,就要改变现有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必须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抓紧开展多种经营,这才  相似文献   

2.
正确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至优化全社会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在预测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对90年代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移的基本方向、途径与选择转移的基本战略。 一、贵州劳动力总量及农业劳动力增长预测 本世纪90年代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而言,早已存在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总量的矛盾,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由此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亦将日趋沉重,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地方的农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和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模式,但就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局里,贵州农业经济却取得一定的发展,其中还出现了突破封建自然经济模式的商品化倾向的重要变化.因此,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弄清楚贵州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于当今贵州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机械化必须从山区农业生产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特点出发,为多种经营服务。这样,才有利于迅速改变贵州山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贵州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山区农业的特点解放以来,贵州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9.9万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共有8,519台27.4万马力,手扶拖拉机共9,000多台9.6万马力;排灌机械达7.7万台85.4万马力;粮油加工机械5.6万多台;此外还有运输机械,植保机械和少量的林牧机械。这些机械在发展贵州农业生产和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排灌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它的农业人口变动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而农业人口的变动又作用于经济过程,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我省农业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试作探讨。一、农业生产力现状与农业人口据1984年统计,贵州农业人口为2,5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3.3%。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如此高,从根本上说,是由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农业有过一次飞跃,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这一切与当时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运用是分不开的,回顾这段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而获得发展的历史,对今天贵州省的科技兴农、振兴农村经济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境内属长江流域部分面积为1157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5.7%,含 4个水系,即乌江水系,川黔界河赤水河水系,金沙江水系,洞庭水系.贵州省内经济文化社会相对发达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都属于长江流域范围,因此,研究贵州境内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主体上讲基本也就是全省的基础设施问题,为了叙述问题的方便对此不再细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拉大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这在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了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中央采取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将80年代以沿海开放带为主的“一”形开放战略转变为90年代的“T”型开放战略.在这一新型的开放战略中,加强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有何重大意义?怎样加强贵州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一个穷省,在清代财政收入不能自立,靠外省协款度日。所谓协款,即贵州财政支出不足款项根据清朝廷旨谕由中央或其它省协济。清代贵州协款分两种,一种是定时、定额的协款,通常采取月协和岁协;一种是紧急的不定额的临时性协款,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前一种情况多在承平时期,后一种情况多在战乱时期。清代贵州的协款,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形式,探讨它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财政收入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清代贵州农业、工业都极其落后。由于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厘税收入也很少。田赋、杂课、契税在咸同年间岁入仅二十一万两。加上商税全省岁入为四万六千五百零七两,全省合计岁入为二十五万余两,占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制度研究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贵州农业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析后认为建立政府农业保险协调机构;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设立财政补偿机制,由财政实行补贴和免税政策;试行农业保险互助合作风险共担机制等是完善贵州农业保险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农业发展迅速。1990年与198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81.8%,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增长48.2%、1.42倍和1.60倍,畜牧业、渔业产值实现了第一个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9倍。1991年,全省粮食、油菜籽、烤烟生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达到848.17万吨、57.62万吨和38.53万吨,畜牧业实现持续13年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党中央在“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充分重视它的战略地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农村产业结构正由封闭型的自给经济单一结构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多元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中,党中央为什么要重申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2月,卢作孚出任省建设厅厅长,于1935、1936年设立稻麦改进所、棉作试验场、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所等九农事机关。全面抗战爆发后,省政府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协助下,将原设之九农事机关一律归并,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以下简称川农所或农改所)。对川省粮食作物开发、改进起  相似文献   

13.
在西部开发中抢抓机遇,在恢复和建设生态的前题下,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搞活农村消费品市场,是拉动贵州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快速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在西部大开发中与机遇失之交臂。 一、贵州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粮食连续7年获得丰收,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在贵州农业发展史上是少有的,全省农业总产值已从1978年的27.46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402.32亿元。但从农业内部的结构看:种植业产值占68.2%,林业占…  相似文献   

1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们党所以把教育列为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这不仅因为作为“潜在生产力”的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而且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教育和贵州经济一样,解放以后虽有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贵州教育仍落后于全国水平。今后二十年贵州教育要接近或赶上全国发展水平,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必须探讨切合实际的贵州教育发展战略。为此,本文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对四川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91年农业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3%,农业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50.4%。我国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后,我省农业生产和贸易环境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因此受到巨大影响。认清这一形势,分析“入关”后我省农业所受的影响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我省农业顺渡“雄关”,实现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态畜牧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措施等在贵州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实证的角度总结了科技支撑贵州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中共贵州省委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建议的重要内容,是事关贵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90年代,我国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和最后的冲刺阶段.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地指出:“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贵州省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000万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共贵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再次强调:“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省贫困地区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目标.”现在距2000年只有5年的时间了,贵州的扶贫开发任务极为艰巨,需要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8.
贵州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的基础上,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88年,乡镇企业收入34.43亿元,总产值已达34.31亿元,占全省社会总产值的9.67%,占全省民国收入的19.93%,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0.16%(按现行价格)。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9.9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2%。发展到今天,乡镇企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农村经济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然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存在的问题,都需要重新提出来加以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式楠 《学术探索》2005,(6):110-123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标志着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食物获取方式。中国史前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从萌芽到形成、初步发展、发达、兴盛4个阶段,大体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末期相对应。中国史前农业明显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是以长江中下游为重心的稻作农业系统,北方是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粟作农业系统。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农作物祖本的自然资源以及居民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差别综合作用形成的。中国史前两大农耕系统各自独立起源、并行发展,又发生传播和交流影响。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