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残雪小说中的对话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残雪小说中的对话表演,来对残雪之谜进行解读,认为残雪对话表演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表演,第二种是“我”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表演,无论哪一种对话都是一种人生表演。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世纪,角斗表演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祭奠仪式在罗马兴起。百余年后,它与罗马共和政治结合,得以迅猛发展,到共和末年,它完成了自身世俗化的过程,从此开始对罗马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进入帝国阶段后,它与罗马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后四百年间,它走过了盛极而衰的坎坷之路。本文试图从它与罗马政治的关系这一角度诠释罗马角斗表演。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除了用分数和智力因素区分学生的优劣之外还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品行和道德做出评判。而从社会表演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也许这并不是学生的道德品行出现问题,是因为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出现了“社会表演”意识后,没有正确运用与呈现所产生的偏差。作为从事美育的教师应该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表演学的理论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培养情商、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4.
表演学源自戏剧研究,发展到涵盖所有人类的表演活动,其四种范式是:剧场表演学、人类表演学、口头表演学、社会表演学.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强调要分析现实社会和虚拟表演之间多层次多样式的过渡关系,在社会表演和艺术表演领域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5.
茶艺表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艺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当前茶艺表演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探讨了当前学术界对茶艺表演的暧昧学术态度,并指出当前茶艺表演的内容趋向为偏重浅层分析而缺乏深度剖析。同时指出,茶艺表演的审美生成机制是通过茶艺师与品饮者产生共鸣而演绎的,茶艺表演的美学价值是通过语言艺术、哲理观等方面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6.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时下流行的名校网络公开课谈起,以身体哲学和社会表演学理论对教师教育特性进行新视角的探析,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产生质感的交流活动,教师、学生应该进行整体剧班表演,从而双向地推动教学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叠合,政治转型与民主发展伴随而来的社 会抗争显著增多,而所谓表演式抗争又是其中一道独特的景观。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政治生活,表演式抗争的 表演性非常突出,它反映了参与者在严肃的政治结构下所作的活泼的政治选择。经过综合性的案例研究可以 发现,这种独特的社会抗争往往是有效的,它表明了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松动与活性发展前景,但其显然还 需进一步的提升,相关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更加制度化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表演型上访”:作为弱者的上访人的“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表演型上访"的解释框架,旨在解释作为"弱者"的上访人采用何种武器进行利益表达的问题。上访人之所以采取"表演"的方式来作为上访的武器,与上访目标的确定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关,而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家宏观的政治结构与上访治理方式的非制度化特性。上访过程的表演性凸显,给信访的制度化吸纳增添了障碍。因此,推动实施宏观政治结构的变迁与制度化的信访治理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表演大师     
《人力资源管理》2010,(1):97-97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相似文献   

11.
浅谈表演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作为一门演奏艺术表现在教学方面,其传统偏重于“奏”而忽视表演,故此琵琶演奏中的“表演”作用没有得到强调。因为各门类艺术形式既有其独特个性,又有共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表演应该在琵琶演奏中突出出来,触类旁通,通过其它表演艺术形式来加以体现和说明:琵琶演奏艺术与话剧影视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每一首琵琶曲都演绎一个故事,引进增设话剧影视表演的内容,可使琵琵的表演性与弹奏做到合谐统一,做到琵琶弦上“说”相思,而不是“弹”相思。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3.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5.
戏剧表演主讲教师温鉴非教授,来深圳大学前曾是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从事表演教学近30年,有着丰富的表演专业教学经验,著有《戏剧表演简明教程》、《表演再现与艺术博弈》等专业著作。温鉴非教授除了是一名教师以外,在表演、导演方面也很有造诣,是一个活跃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戏剧小品、广播剧、广播小说演播、节目主持人等领域中的佼佼者,他的艺术作品曾荣获国家群星奖导演金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奖创作一等奖、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表演金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17.
相较印度及东南亚,中国底层政治有其在地化特色,即主要依赖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作为弱者的“武器”:采用个体表演的公开极化形式而非社群的集体抗争或者个体的隐藏文本;例外话语用来指认逍遥法外的他者而不非寻求对自我的法外开恩;身体暴力是弱者暴力和自我暴力而非强者暴力和他者暴力。  相似文献   

18.
演唱者在表演时拥有良好的临场心理对于演出、考试、比赛等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歌唱者成功演唱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表演的临场心理状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以兴亡为主线,富有多重悲剧意蕴。从个人层面看,这是一出爱情悲剧,爱情让渡给了政治,家国亡了,只好以牺牲爱情来成全政治;从政权层面看,这是一出政治悲剧,一是"权奸误国",二是"忠臣死难";从社会群体看,这是一出社会悲剧,承受悲剧命运的不是某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作品凸显了部分下层人物形象,意在疗救社会,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的潮流中,王国维是一个非常独特却又异常重要的存在,他异于时人的社会改造,却由个体生命体验走向纯粹学术、纯粹哲学,远离时代硝烟而自成博大精深。王国维独特的学术成就与他的悲剧人生及他对悲剧人生的异常敏感的体验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是后者的延伸:纯粹学术的追求是王国维企图解脱悲剧人生的结果。叔本华和老庄等人的哲学成为观照其悲剧人生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