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传统中国家族(宗族)组织的研究,由于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已渐成“显学”。宗族组织以其普遍性、多样性和兼容性而具备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厦门大学历史陈支平教授所著《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一书,新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在同领域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研究和著作中,脱颖而出,立一家之说,成一家之言。不但在材料和  相似文献   

2.
参与和开发     
一、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取决于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孔子修《春秋》,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等等,都是参与。这些参与使史学充分体现了它的“资政”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作用在历史上被高度政治化了,甚至使历史科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了它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3.
西方历史学在 2 0世纪后期面临萎缩的窘境 ,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影响已经体现在了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程设置中 ,后现代主义理论应当为这种尴尬局面承担重要责任 ,而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一点缺乏反思。后现代主义者对政治观念的过分倚重和某种程度的滥用 ,既使其对学术活动的攻击不合时宜 ,又使其在社会批判和历史学批判中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保卫历史学》和《历史的真相》为处于继承传统和应对挑战两难境地的西方历史学自身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前者看到 ,“一旦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被运用到它自身 ,其很多观点就会因自相矛盾而无法立足”。同时也是一部近年来对历史学研究方式和过程进行自我审视的力作 ,而这又得益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后者则是一部由哲学家所做出的最佳的历史学回应 ,它将传统历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引向深入 ,从而使其更像是一场哲学论辩 ,尤其是在语言学层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作了有力回应 ,而其“相关论”真理观提示了针对文化理论批判的应对策略。大量历史事实的存在足以打破将整个历史学笼罩于怀疑论阴影之下的企图 ,从认识论的攻击是站不住脚的 ;当历史的客观性成为共识 ,历史学家的偏见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被避免 ,跨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可能。对客观事实和自我批判的追?  相似文献   

4.
一、儒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1、时代的发展使传统儒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儒学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游魂”。儒学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有赖于传统社会的制度与观念。可以说,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反过来讲,它的思想也主要在封建社会中起规范作用。但近代以来,尤其是西方文明进入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剧变,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引发了深刻变化,原本在中国社会“人伦日用”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寄身之所。人身的极大自由使传统思想中的家族思想、家庭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对物质生…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们公认,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转型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人文科学的“龙头”——历史学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而且,危机一直持续至今。于是,在“史学危机”余音袅袅的氛围中,人们又合乎情理地提出了“史学改革”的呼声。对此,学者们的普遍看法是:一方面,史学与社会脱节了,即史学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所提出来的多种多样的复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阶段,社会本身对史学研究的需求量必然是趋于越来越小。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就只能使人们认为:史学除了忍受冷落,似乎没有其他更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的史学无用论,进入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一是高校历史专业生源已经严重不足,二是史学工作者改行的越来越多,三是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四是史学著作的出版与发行困难重重。中国当代历史学已经从古代“史外无学”的显学位置上跌落下来,被沦落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地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亦让人忧心不已。在感慨与忧心之余,萌生了“历史学与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此文权做引子。反思之一:历史学到底有没有用历史学果真无用么?回…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以来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解冻与复苏 ,历史学象其他学科一样 ,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新材料、新方法、新思潮、新领域不断涌现 ,尤其是在 90年代 ,“社会史”研究成为大陆历史学领域的“显学”,在这片园地里耕耘者之多、成果之丰富堪称社会科学领域的奇观。我们认为 ,经常在前行中思索以往会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将这几年来处于炽热状态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再次检讨一番 ,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史的学    术定位  对于社会史的定义 ,可以说从它在西方诞生之日起就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经粗略统计 ,大…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的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在本刊 2 0 0 0年第 1期上刊出后 ,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作者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此集中作答 ,并对如何改进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 ,这些概念包括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宋代江南的农业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等 ;第二类则主要是经济史研究中各种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其他学科的方法 ,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 ,史学家只有敞开胸怀 ,努力向其他学科学习 ,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才能使历史学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在"文革"和前文革时期,都是一门"显学",都曾充当过传播极左政治思潮和进行政治斗争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因而,进入新时期以来,历史学界所面临的思想解放的任务显得格外艰难和繁重.在整个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大潮拍击下,历史学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在某些研究课题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和意识形态的其他领域相比,这些反省和进展仅具有起步的性质.在认真地学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当前的历史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郭老史学体系的主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他认定中国古代存在过发达的奴隶制,而因曲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得出的东方不发达奴隶制社会说难以成立。郭老的史学体系还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它是各类封建社会中最发达的一种形态,呈现出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变动状态,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色,但绝非“长期停滞”。郭沫若史学体系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視的。  相似文献   

12.
当人们正在谈论中国的史学“危机”,并对之深表忧虑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预示着它即将走出低谷,迈向新的高峰。当前,中国史学的某些发展趋势已有端倪可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下列“三化”。 一、多样化 今天,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文化、思想观念,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无论向哪里看,我们发现的都是进化、多样化和不稳定。”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向着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发展的根本变化。这种多样化趋势正在向社会的一切领域和角落渗透,历史学理所当然也感受到了它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是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并且可以实验的科学。这种科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以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于“历史学是科学吗?”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历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它比科学多了一点什么,又少了一点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和自然科学所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然科学知道的事实,可以实验或实证,可是历史无法进行实验也无以实证。事实上,历史学家除了科学的头脑以外,还不可避免的要有一颗诗人或文学家的心灵,才能由此体会到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心灵深处。就此而言,历史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艺术,是文学;它因此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文动机和价值上是中立的。历史既是自由的人所创造的事业,所以它并不总是具有自然界那样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民族意识在历史学上是一个比较模糊、颇难界定的概念。在心理学上它是指“由共同经济生活、居住区域、语言习惯及传统等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地位、责任、利益及历史使命的认识”。本文所论述的日本近代民族意识即使用的心理学概念。民族意识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所决定,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着该民族的国家发展。探讨日本近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究竟有什么存在价值?研究历史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历史学的价值论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极为短视的实用主义曲解,使得我们一直片面地看待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最后造成社会对历史学价值的怀疑和否定,造成历史学实现自身具有的价值的障碍和无能。于是,一方面是随风倒的历史学象个可以被任意侮弄的婢女那样可怜,被社会蔑视、遗弃;另一方面,严肃的历史学家又找不到被社会理解的途径,难于进入社会群众生活,深感孤独、寂寞和焦虑,出现了“史学危机”的呼吁。其实,这并不是历史学价值本身的危机,历史学的价值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对历史学价值的主观认识的偏差的危机,是历史学的价值难以兑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不仅不应排斥而且必须接纳和改造所有积极而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为己用,这是历史学不断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史无定法”正是历史研究这种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体现。但是,历史研究又有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史有定法”,中国历史研究更有自己的“家法”,它决定了历史学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中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史有定论”和“史无定论”均指历史学家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所得出的认识和看法,而不是指历史本身。一方面,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历史学家研究的“定论”却有被修正、被颠覆的可能。“史有定论”只是相对的,它代表着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史无定论”才是绝对的,它代表着认识的无限过程,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学的视域限制王中江(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在现代中国思潮中,新儒学无疑占有突出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世纪末的“显学”。与其相应,对它的研究,亦显得格外活跃,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不愿停留在已有的水准上,我们一定有许多事情要...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研究在海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研究在海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林其锬作为我国第一部体大思精,有着完整体系的古代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其问世时“未为时流所称”,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经过了近15个世纪流传,它的巨大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今天已经取得了“显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戴震“因言明道”的治经思想来源于清代经学思想与戴震本人的哲学思想。“因言明道”可解读为:“言”即是圣人所立之说,它包括字、词、名物、典章制度四个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道”即是“圣人”借其“言”所阐发的思想内容。“由言以明道”的展现过程需要满足“言”的语文学及历史学的解释等客观条件与解释者和“圣人”“同心同情”的主观条件。“因言明道”思想对现今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表现为:“语文学、历史性及心之同然”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由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进入以信息化为表征的所谓后工业社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主义时期。作为当代西方“显学”的后现代主义不仅反映出西方文化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标示出了它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