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西域商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商人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历代王朝多实行重抑商政策,商业被视为末业,商人受到歧视,不得为官.到了宋代,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商人可以为其子弟购官买爵,蕃商中也有人入仕为官.尽管如此,蕃商从政只是个别现象.商人的政治地位在元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西域商人活跃于政治舞台.早在蒙古国建立之前,西域商人就来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据《元朝秘史》卷6记载,铁木真在合剌合勒只惕会战失  相似文献   

2.
有关明代蒙古与西域的关系,往昔论著极少涉及。由于史料缺乏,笔者只能勾画一个粗略的轮廓。至于深入探讨,恐还有待各种民族文字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本文拟就大漠东西蒙古(主要是瓦刺)与西域的关系以及回回人在蒙古统治机构中之作用等问题试加论述[注1,下同],也许对西域史的研究有所裨益。一蒙古与哈密、沙州三卫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即挥戈西向,征服了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并置达鲁花赤进行统治,又命回回人牙刺瓦赤总督一切军政事宜。后西域诸地或直属元廷  相似文献   

3.
韩中义 《西域研究》2007,14(2):23-30
喀喇汗朝、西辽与蒙古西征至察合台汗国初期是西域苏非派从初传向兴盛的过渡时期,本文论述了早期苏非派在西域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述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蒙古统治时期在西域推行的宗教政策 ,对成吉思汗时起就实行的对各宗教兼容并蓄的政策给予了历史的肯定 ,同时也指出了蒙古统治者在宗教政策方面的失误和留下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清代蒙古社会的封建人身隶属制度,是古代蒙古社会人身隶属制度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租典、雇佣关系的出现和汉族商人到蒙古地区经商,促进了当时蒙古地区的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苏鲁克制度和雇工加速了蒙古社会封建人身隶属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7.
唐代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代对西域的经营与安西大都护府的设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内地,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商人、使臣往来不绝,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是唐政府在西域广大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并行施有效管辖的结果。唐王朝建立时,西域地区主要是被西突厥民族势力所控制。西突厥是我国突厥族的一部  相似文献   

8.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体.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回的族源可上溯至唐初.当时,随着东西部商道的繁荣,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滞留中国定居;以后,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的不断发展和世代繁衍,称之为“蕃客”.是后来形成的回族中的一部分.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蒙古西征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伊斯兰世界的众多穆斯林,他们被称为“回回”.明初,由于明成祖的开放政策,又有大批西域回回进入中原.总之,始唐宋迄元明,在八儿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以陆续迁入中国的各地穆斯林为主,不断吸收汉、维吾尔、蒙古等其他民族成分,约在明朝中后期,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回回民  相似文献   

9.
蒙古对西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至清朝初期,时间长达五世纪之久。成吉思汗以及后裔对西域各地统治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天山南北各地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后重新达到局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还有力促进了进入西域的蒙古族本身与当地其他族群的联系和交往,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时起,中国同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各民族,已经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此后,中国不断遣使西域;而西域的商人、使者则更多地来到中国。 一 唐朝(618—907)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兴盛发展的一个时期,唐朝政府鼓励发展对国外的商业贸易。贞观十七年(643),太宗谕令在广州、泉州、扬州置“三路市舶司”。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环境类型和畜牧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将中国古代所有的游牧文化划分为五个类型 ,即蒙古高原型游牧文化、青藏高原型游牧文化、黄土高原———黄河上游游牧文化、西域山地河谷型游牧文化和西域绿洲半农半牧型文化。并对每一个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汉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是近代内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重要转效点之一。在与汉族移民的经济交往中,蒙古族的交换观念逐步增强。草原农区的扩大和市场的延伸,促使蒙古族的从业方式产生分化,出现了蒙古农民、蒙古商人和蒙古车夫等多种职业角色。汉族移民开垦对蒙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蒙古族在获取地租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土地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13.
清中后期,新疆逐步形成了奇台为中心,包括天山南北和蒙古西部的区域性市场体系.鉴于期间新疆、蒙古等北方牧区,市场体系发育的主要动力是数量庞大的南北农、牧产品贸易,除了交通网络之外,在长途贩运、贸易过程中,担当主力军的商人集团--商帮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康熙年间,旅蒙商人来到包头,与蒙古地区的牧民做买卖,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蒙古行。为了适应蒙古行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牲畜、皮毛贸易的牲畜行、皮毛行。以蒙古行为中心,在进购货物阶段,需要牲畜行、皮毛行为其垫付周转资金,办理业务税务;在输出货物阶段,牲畜行、皮毛行虽有不同的交易市场及销售渠道,但最终是为蒙古行说和买卖。三大行业在相互支援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为包头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5.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实行的政策是明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是在明朝与北元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刺这对主要矛盾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它服从和服务于明朝对蒙古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明廷在这个时期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元未明初的西域政局变幻莫测,位于交通要道的土鲁番地区战略地位日显突出。随着东察合台汗国对土鲁番地区政治控制的增强,大批蒙古贵族和民众的定居化,以及该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联系的加强,土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并对明代西域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锡彤、张广达先生翻译的苏俄巴托尔德教授的名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最近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是书列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沈卫荣、李肖主编的"西域历史语言研究译丛",笔者因忝列译丛编委会而有幸先睹.  相似文献   

18.
喇嘛教自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到明代以后已逐渐成为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利用喇嘛教羁縻蒙古,耗资巨万在蒙古地区广建寺庙,给予喇嘛以免除赋税不服差役的特权,授予上层喇嘛各种封号、职衔,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布教越来越广。至近代,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已有寺庙千余座,喇嘛数十万众。在喇嘛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寺庙的财力也愈益雄厚。并在内地商人对蒙古地区商品贸易的诱发下,寺庙经济开始经营增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寺庙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经济和整个蒙古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元代蒙古王室与畏兀儿亦都护家族联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元时期,畏兀儿亦都护率先归附蒙古国,成吉思汗使其尚公主,并列为第五子。蒙哥汗在位期间,亦都护家族卷入蒙古汗位争夺的矛盾中,与蒙古王室的联姻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几位亦都护的努力,到火赤哈儿的斤时,又重新恢复了联姻关系。蒙古王室与亦都护家族基本上世代保持着联姻关系,一直延续到元朝的灭亡。通过联姻关系,畏兀儿人成为蒙古统治者重要的政治、军事盟友,为稳定西域的局势、征服中亚以及南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部填补西域史研究空白的力著──《叶尔羌汗国史纲》读后江平(新疆社会科学院)关于元末迄清初这段时期的西域历史,中外学界很长一段时期沉默无语,鲜见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之作。前些年国内西蒙古史研究如火如茶,一些初涉西域史研究的人常误以为这段历史大概就是瓦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