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与画的关系是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论题。自宋兄以来,中国画家大都认为诗画相通,要求作画富有诗的意趣和情韵,从而也要求画家具有诗人的素养。现代著名中国画家潘天寿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本文对这位画家兼诗人的诗作,作了多层面的透视和剖析,试图揭示他的诗风和画格的相契之处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文人画者,多为古文人之画也;画文人者,当代画家向文人靠扰也,二者致学先后程序呈颠倒状矣。前者先成文人再作画,故古人云:画者文之极也;后者则先为画,再练书法,再补文学,充实文人之气耳。古文人画先成文人其因有三:一曰发奋,二曰科考,三曰有创造传统文化之时势天机。故江山多代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士,取诗对句七步  相似文献   

3.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一种以画为题而作的诗.其内容或就画赞人,或由画言理,或借画抒怀,或托画刺时,因都是缘画而作,所以统称题画诗.题画诗又有狭义广义之别和自题他题之分.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如现存最早画面有题诗的北宋赵佶的<蜡梅山禽图>和明代唐寅的<李端端落籍图>.  相似文献   

4.
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论从诗画艺术的理想宗旨、本质、内容、形式、表现等多个角度阐发诗与画的同构性。温克尔曼从理论上建立起诗画艺术的联系,形成系统的“诗画一致”论,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的提供了学理渊源。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论也是诗画关系的一种理论形态和思路,为当下读图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提供着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5.
由于诗画同源,在我国的国画史上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就拿我省的吴昌硕、黄宾虹两位大师来说,他们不仅在绘画方面誉满中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吴昌硕先生有《缶庐诗存》传世,黄宾虹先生是南社的老社员,他们都是诗人。潘天寿先生同他的前辈一样,既是为人称绝的国画大师,也是不可多见的卓越诗人。因此,我们在注意研究、继承潘天寿先生的绘画遗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他的诗歌成就。潘先生曾把自己的诗作编为《听天图诗存》(以下简称《诗存》)自费出版,其中所收  相似文献   

6.
李白、李贺、李商隐,人称“诗家三李”,从创作方法说,“三李”诗可归入浪漫主义范畴,以技法论,“三李”各自皆有独创。然而,就诗画关系探求诗艺,似乎有待于深入研究。盛唐诗人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传为王维所写的《山水决》中,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  相似文献   

7.
吴蓓 《浙江学刊》2006,5(4):88-95
中国艺术里,“诗画合一”,“诗词合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命题。本文以文人画、神韵诗作为参照,考察上下相沿的南宋阶段姜夔、张炎一派词及清代浙西词派,揭示词史上南宗之盛这样一个事实。在比照南宗艺术异曲同工的美质、地域传承及集大成的法度之中,明晰浙西词在清代的兴盛,乃是合着中国艺术发展向归之脉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诗、词、画相互牵引的评价体系,在体系中解释分体艺术功能间的互补、消解,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袁桷的题画诗题材宽泛,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以绝句为多,且以组诗形式出现,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尝试。他以诗论画,又将绘画的思维和技法融入诗歌,进行了诗画融通的艺术再创造。善于选取独特意象,动态感﹑形象感﹑色彩感较强,体现了他"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馀"的观点。诗歌风格多样,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和恬淡自然两种。  相似文献   

9.
正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青史留名,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因自幼受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赋会吟词,还修书题画,几乎无一不能,故有"性契义爻,学贯仓史"之喻。诗:主敬与存诚乾隆一生极爱作诗,他曾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这样勤耕不辍的吟咏,致其御制诗总计有42613首,远远超过了大诗人陆游的9000多首,甚至与《全唐诗》收录的48000多首可比肩。乾隆诗在数量上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那么从质量而言呢?他的诗追求典故的精细使用和对  相似文献   

10.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11,27(3):119-120
诗、书、画三者,乃中国文人浸润灵魂之芳泽,亦是其抒写性情之才能,更是其艺术心智之结晶。凡为文人,诗、书、画之三技者,或擅其诗,或擅其书,或擅其画,诗、书、画三者兼而得之者,可视为通才——艺术创造方面的通才,而非今之所谓学问家者流所提倡的通才。  相似文献   

11.
文人折扇     
《东西南北》2013,(19):F0002-F0002
折扇也叫文人扇,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诗画的艺术精髓,一直是收藏界的宠儿。唐代时.折扇作为贡品由高丽传入我国.逐步得到兴盛。文人玩扇是一种雅玩.经常会在扇面上题字写诗、绘画。由于扇面上宽下窄、折痕凹凸,需构思巧妙、下笔用心,方可成就一柄完美的文人扇。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丹青高手如郑板桥、文征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都与盈尺折扇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青史典故。明末戏曲家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是以“诗扇”为全剧线索.通过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五个情节,描写了侯方域和李香君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2.
楼艳艳 《生存》2020,(7):0105-0105
诗、画本是同家。中国的国粹——古诗和国画都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向人们表达了某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若能“诗“”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 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诗画是否一律,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不同于目前流行的诸家理论,通过比较研究,论证了中国“诗画一律”说的哲学基础及其在艺术思维上的趋同性;认为中国画史上的南北分宗与诗歌中的神韵派、非神韵派的客观存在并非不一律;而中西方对“书画同源”的看法实际上又存在着不同的内涵。文章指出中国的“诗画一律”并非始于宋代,其缘起可上推至“庄禅合一”的源头,真正形成则在唐宋之际。“诗画一律”是由于“诗画禅”的特殊“历史遇合”所致,尤其是禅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直觉体认、线式递进和心与境的冥合正是中国“诗画一律”有别于西方“诗画合一”说之根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术史上,以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湖州历代文人画家群体,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和梳理这一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剖析其文化渊源、发展轨迹及成因,以期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魏齐华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画种。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成为世界两大绘画体系。中国画──我国民族传统绘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从...  相似文献   

17.
谈写意绘画     
正诗由心生,画由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画之道也。纵观中国写意绘画的历史,其中无不折射出古代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表达,要求写神而不致空泛,不能离开具体的物象;写形而不能离开神的主导思想、神的精神世界。中国水墨写意画在明代得到迅速发展,以徐渭  相似文献   

18.
11世纪中国宋代的伟大学者、画家及鉴赏家苏东坡在提及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在21世纪艺术家任敏的作品里也感受到了画中的诗情.同于王维和苏东坡在作品中对感情的抒发,任敏的画完全跳脱出了文字和笔法的范畴,而描绘大自然中辽阔浑然的诗境.麦克·苏利文的书中曾经称苏东坡及其同侪们的革新理念是“绘画是画意,而不画形”.同样,任敏的绘画也充满想象新意,他利用色彩的游离与融合开拓了崭新的画面,这种在画面中由随机偶发创造出来的有机美感,几乎可以与大自然抗衡.  相似文献   

19.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20.
马岩 《社科纵横》2006,21(8):122-123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有《诗式》、《诗评》等多部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崇尚自然,倡导高古,开以禅论诗之先声。他的代表作《诗式》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诗歌欣赏和批评诸多方面。本文力图深入分析皎然在诗歌艺术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皎然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