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梳理近二十年来关于农地归农民所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张农地产权一元化,即农地全部归农民所有。第二类是主张农地产权多元化,即依据农地所在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的用途,部分地归农民所有。本文通过剖析农地归农民私有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私有之后可能的积极结果来支持农地的完全私有主张。探讨了私有方案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现行农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对陕西60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和对相关部门的访谈调查,认为现行农地制度的基本矛盾在于农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矛盾。农地的生产要素功能要求对农地进行规模经营,要求农地产权稳定、可交易,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却要求平均分配和定期调整农地,并限制农地的自由交易。据此,文章主张赋予农户永久的农地使用权,并允许已经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农户出售农地使用权,但在交易中政府征收社会保障金,以逐步将农户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是在充分实现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的同时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指出,严重困扰中国政府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本文根据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现有农地制度的弊端,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地私有化改革的学术主张,并分别从农地产权的稳定性、流动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及其社会保险功能四个方面,对农地私有化的预期效果做出了初步判断。本文最后回答了本方案可能受到的各种质疑,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法律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模式规定为"合同生效设立"。对此,学者之间存在着争议,部分学者主张"合同生效设立",部分学者主张"登记设立"。由于家庭承包地流转的封闭性,也由于乡土农村"熟人社会"的特质,与"登记设立"的设立模式相比较,"合同生效设立"的设立模式更具有公示效果,其实施成本也更低。因此,我国未来农地立法应沿袭现行法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农地产权结构的变迁对农地经营规模产生影响,而农地经营规模又会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影响。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农地产权结构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的机制,然后利用1983—2015年全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机制。结果表明,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置权的排他性的增强对农地经营规模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农地产权结构中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的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直接作用,同时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间接效应。此外,不同区域农地产权结构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实现的关键在于转出方的转出意愿,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对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湖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农地养老依赖以及个体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基于对农地养老的依赖,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到了抑制,但另一方面基于生命周期的约束,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却逐渐提高。对农地养老功能的依赖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根本原因,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程度与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呈反比;而生命周期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转出农地的意愿逐渐增加。另外,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其对农地养老依赖的消减。  相似文献   

7.
稳定农地承包关系是农地制度安排的大局,但农地调整是制度公平的体现和农民利益的选择,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安排蕴涵着农地调整的逻辑必然。农地制度稳定与调整的制度悖论解决需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市场激励、农地确权与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771个苹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考察市场激励、农地确权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受到农产品市场和农地市场的双重激励,短期内对农地产出贡献相对较高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到农产品市场激励,长期内对农地质量贡献相对较高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到农地市场激励;农地确权对长期保护行为具有正向激励效应,但对短期保护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农地确权在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农地市场激励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政府应注重完善农地市场制度、农地价格机制以及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重视农地确权改革宣传和信息披露,有效发挥农地市场和农地确权对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正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9.
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型”到“市场主导型”农地信托的演变。目前的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与此之前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相比,采取金融化与商业化方式改造农地信托,引入信托公司对农地进行信托管理,既强化了农地信托流转的市场化运作,改变了一直以来被诟病的政府主导型农地信托流转的弊端,有利于发挥信托公司强大的信托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又能更迅速地集合更多土地,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未来农地信托流转将遵循市场为主导的农地集合信托方向;以农地事务管理型信托为主,农地资金信托为辅的信托方向以及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农地流转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文献,丰富了农地流转的知识图景。研究内容涉及农地流转的类型与方式、农地流转的制度、农地流转的过程和农地流转的社会冲突等,基本涵盖了农地流转的方方面面。但是,农地承包权能否流转也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理论课题,农地流转的制度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农地流转主体仍有待于进一步厘定,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及其化解仍是一个需要加以开拓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对农地利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中国农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耕地资源的下降,致使我们不得不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地可持续发展途径,而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就从对农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作为重要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控制土地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重视对农用地的总量控制,但对其质量的监管较为疏松,导致当前农用地污染日趋严重,并使大量农产品因遭受污染而产生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由于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存在诸多法律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障碍,有必要对污染农用地实行修复与用途管制相结合的法律治理,而且对污染农用地实施用途管制契合风险管理理论、适应性理论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对污染农用地实行用途管制的构想,将用途管制视为治理污染农用地的关键工具。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用地流转的需要很为迫切,但是诸多因素制约农用地流转。从农用地流转的主体、客体及相关方面,探讨了农用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利于推进农用地流转,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科学合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采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典型区域流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尝试构建了“土地市场+土地银行”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并阐述了其在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给予了农户自主选择的权力,为承包经营大户解决了资金问题;政府的监管降低流转后产权利益纠纷风险。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和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对农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系列问题。论文立足于湖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过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湖北省农地利用的变化及其趋势、农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并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农用地有效利用与保护、湖北省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湖北省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评估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用地价值是农用地功能与效益的综合体现,但由于对农用地价值缺乏完整认识,导致我国农用地大量被低价转为建设用地。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从完全资源价格角度出发,探讨了园菜地生态价值构成,并利用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影子价格法、市场替代法、碳税法对其生态价值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农地流转日益成为能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尽管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政策的导向并没有引发土地大规模的流转。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柴河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进行调查可知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流转面积小、期限短、形式不够多样、合同不够规范和缺乏中介组织。从土地供求角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农业比较利益低、非农就业不稳定、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强化、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健全是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湖南省20个县(区)400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DEA分析方法,测算不同农地经营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农地规模和农地生产效率并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土地制度改革中不应过分强调土地流转的制度供给因素,而应大力刺激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农业主体的“有效需求”,重视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引致的对新型专业农民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等需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