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七) 军师相互关系《说文解字》一四上“軍(?),圜圍也那宋4映荡影 \?兵車也”。所指字形与义均不甚确切。按写字出现较晚甲文未发现有此字,金文春秋时《庚壶》作(?),战国时《郾右军矛》作(?),《郾侯矛》作(?),《中山王鼎》作(?),从车固无疑义,  相似文献   

2.
“秬秠”辨     
《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禾丕),维糜维芑.”《毛传》:“秬,黑黍也;(禾丕),一稃二米也;糜,赤苗也;芑,白苗也.”《说文》:“(?),黑黍也,一稃二米以酿也.秬,(?),或从禾.”“(禾丕),一稃二米,从禾丕声.”“(?),赤苗,嘉谷也,从草(?)声.”“芑,白苗,嘉谷也,从草己声.”《尔雅》:“秬,黑黍.(禾丕),一稃二米.”“(?),赤苗.芑,白苗.”《释文》:“(?),诗作糜,本亦作(?).”《楚辞  相似文献   

3.
孔子之成为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是与他的编修《春秋》密切相关的。研究孔子的史学思想,必然要从现存的最早的这部编年史大纲谈起,还其孔子治史的本来面貌。孔子编写《春秋》的背景其一、“春秋”一词,是古代史籍的通称。早在孔子以前,就有这类史籍。墨子就说过,“吾见百家春秋。”孟子也说过“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如果说,上述这些,有些已不复存在,而无从证实的话,那么,在现存的古籍中还能看到是《世本》、《逸周书》、《竹书纪年》这类资料。由此可见,先秦的史籍是颇为丰富的。其二,学术在官和以史教习的史实。史载,诗乐掌于太师,五礼掌于宗伯,三易掌  相似文献   

4.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5.
孟子《春秋》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关于《春秋》的三节文字,是《春秋》学史的源头。其内容大致包括:一、“《春秋》作”的时代背景;二、孔子作《春秋》;三、《春秋》之义;四、孔子作《春秋》的意义。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旨在反映世道衰微,与三王盛世形成强烈对比,为重建王道政治奠定了基础。孟子对《春秋》的认识,充分体现着他理想中的王道的破坏与重建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6.
《太史公自序》称《史记》是继《春秋》而作,这表达了作者追步孔子并成为第二个孔子的强烈愿望;而在整部《史记》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刻意效法《春秋》的苦心。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与《春秋》进行比较。一、创作青景和目地孔子是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不得行其道的情况下开始写《春秋》的。《儒林列传》说;“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命运比孔子更为不幸,于是他便以这位不得志的圣人来安慰勉励自己。《游侠列传》:“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历史书籍不但种类、数量浩繁,而且编纂的体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唐代的著名史学刘家知几所撰《史通》,对总结我国的史籍和史体作出了巨大贡献。《史通》中的《六家》、《二体》篇把唐以前的史籍分为六类,即“六家”;把史籍体裁归结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根据记载历史的特点,六家中的“春秋家”和“左传家”是以记事为中心,属于编年体;“史记家”和“汉书家”是以记人为中心,属于纪传体。很明显二体包括不了六家中的“尚书家”和“国语家”。那么,这两家的编纂体例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一书是先秦时代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都是当时各国的史书,也可以称做“国别史”。各国的史官,将每年所发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先秦史籍概说赵淡元先秦史籍是中国史籍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它对中国古代史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刘知几曾指出唐以前中国史籍流派有六家,而先秦史籍就占了四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 ̄[1]此外,《史记》家、《汉书》家,即纪传体...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根据《说文》认为:“武字本作(?),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说文》对“武”的形义分析是借用楚庄王的话:“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此说人云亦云,流弊深广.语言学界至今尚无专文研讨.现谨写短文,试探“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2.
“为+之+X”格式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我们对先秦两汉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春秋左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战国策》、《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发现“为+之+X”结构中,“为”通常只作动词和介词,“之”通常是代词,而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汉代以后人们多理解成《诗》和《春秋》两个文本的依次出现,无论怎么界定“亡”与“作”的时间,都纠结难通。究其原因,是后人把“《春秋》作”的“作”误解成孔子对《春秋》文本的撰作或编次。从《孟子》及先秦语境考察,“《春秋》作”之“作”是开创、兴起的意思,指孔子以评论《春秋》的方式开启战国“处士横议”的新时代。他以《春秋》“正名”的历史担当和革新精神为战国诸子所继承、发扬,其“见之于行事”直接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论辩方式。   相似文献   

14.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诗》《春秋》皆记史,《诗》以韵文记事,是史诗时代的传统,《春秋》以散文记事,标志着史书编年记事体的成熟;二是周公制作《诗经》是作为政教之本,以开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则是昌盛周道,拨乱反正,其义相承;三是孔子以周公为尊,以继承周公之志为平生之愿。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曾对陆质“执弟子礼”。(见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陆质作为唐代春秋学的著名学者,对柳宗元的思想产生过影响,这是柳学研究者所公认的。但陆质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过简,今人的有关论述也不详。现根据所见的材料,择与柳宗元有关的问题作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古文字“家”“室”考释的不同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浅说我国的家长制家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我国古代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以前,对土地、财富和妻子及奴隶等劳动人手,都称为‘家’、‘室’,或‘家室’连称。”依据何在呢?该文作者说:“室,甲骨,金文都作(?),字从(?)(至),旧注未辩,拙意此象战败灭族之人,成为他人之‘室’,即如土地、财货的奴隶。古代部落聚族而居,‘族’,甲骨文作(?),象在一旗帜下,同仇敌忾,共同作战。战败族灭,放下武器,故箭子倒著地面,成为他人之奴隶,谓之‘室’。按室为奴隶之说有误,自甲骨卜辞、两周青铜器铭文以下一切古文献中,室字从  相似文献   

17.
[摘要]孟子从“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出发,构建了孔子与《春秋》的文化关联:一是作《春秋》的时代背景——“《诗》亡然后《春秋》作”;二是孔子作《春秋》的两难心境——“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三是《春秋》的儒家政统意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一构建在残酷、现实的权力斗争之外发展出冷醒、理想的政治批判传统,承诺并敞开了传统儒家孜孜以求、念兹在兹的政统视界。  相似文献   

18.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19.
《汉书·五行志》:“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一评述是客观的。自从董仲舒征用阴阳家言解说《春秋》,才使《春秋》政治范畴的微言大义兼有了神性哲学的内容,并使这种“宗天神学”(周继旨说)在中世纪思想史上盘踞了正宗合法地位。董仲舒鼓倡“天人感应”的天道观,把自然之“天”与哲理之“天”,神灵之“天”冶为一炉,铸造了一个神学目的论的宇宙图式,使父权、皇权、神权三位一体,为汉武帝及其后的统治阶级的“德治主义”觅取了神学的证件,点染了皇天的圣油,从而完成了古代维新路线之氏族残余的天命观在中世纪得以复活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