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是一个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各种艺术都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学也不例外。《世说新语》蕴含有一些新的文学思想,诸如文学的含蓄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正是魏晋士人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以前,人们尚没有自觉的文学意识。所有著述,儿乎全是无意识的集体制作。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殷商甲骨卜辞,以及周初的诗歌,都带有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舂秋开始确立以人为本位的思维方法,由宗法农业社会孕育出新的价值观,十分重视政教伦常,提倡礼治。因此,当人们认为王公贵族的一言一行都有垂训鉴借的作用,记言、记事的史籍应运而生。这些史传作品,虽然已从巫术、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3.
《包法利夫人》作为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于1925年传入中国,它的第一位译者是当时的留法青年学者李劫人、后来的川籍乡土作家、大河小说家。李劭人为国人了解福楼拜的写作特点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久以来他对这部法国名著的接受特点及其自身文学创作风格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劫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进行简要分析与比较,找到李劫人的文学接受特点。  相似文献   

4.
完成于抗战时期的《文学手册》(一九四一年初版,一九四二年增订,一九八○年重印。以下该书引文,均只标页码),突出地反映了艾芜的文学观,认真研究这一著作,对进一步了解艾芜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艾芜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主观情、理的真实而形象化的反映;他看到了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善的内涵;他更侧重探讨文学的审美特点,并对艺术美创造的诸种因素,作了生动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的划时代的作品。“一家之言”熔铸在《史记》中,表现为他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伦理各个领域的观点,内容极其丰富。这里仅就他的文学观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6.
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广泛论及了魏晋以来的作家、作品,而唯独对六朝文学中地位甚高、影响至远的《世说新语》只字未提,究其原因,我想主要还是刘勰的文学观造成的:原道、征圣、宗经而崇尚雅正,不满谐隐、杂说;崇儒为主,兼修佛道,反对玄谈;萧统文学集团的参照;重古略今,不论近世。  相似文献   

7.
从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到风光无限却寂寞惆怅的蹉跎老人,郭沫若的文学观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文学观念所包孕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作家创作才能趋于钝化,艺术生命亦渐萎顿。郭沫若所走的文学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从胎动腹中到苦涩青春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8.
《绘画与文学》是丰子恺唯一一部理论专著,他从文学中的远近法、文学的写生、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等方面全面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这本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诗画的贯通,更主要的是集中了丰子恺对中西画法的研究与创新,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子恺漫画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海》和《一个人的遭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同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珍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从哲学的高度,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独特的表现。它们包含着作者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和生存意识,融汇了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情趣,给人一种哲学诗化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在195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他后期创作中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在1957年发表之后,在苏联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年即被改编成电影。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金质大奖”。这篇作品对当代苏联战争题材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致力于在普遍劳动者身上开掘人性美, 在苦难的命运中升华人性美。这方面的成功突破, 不仅使之享誉世界, 而且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问世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二十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对这篇小说的评价,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变迁。单纯地为《一个人的遭遇》辩白申冤,进行“批判的批判”,虽说不无意义,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正视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动,文艺论争对它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把它摆在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深入研究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探索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奥秘,从而重新给它以切合实际的公正评价,这对于如何借鉴外国文学,以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正当苏联战争文学向前发展时,杰出的作家省洛霍夫,在战争文学中另辟新径,以独特的题材真实地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反革命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歌颂了英雄的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写下了一篇悲壮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继承了以往战争文学的优点,丰富了战争文学的题材,使主人公的形象多样化,对战争素材作了新的处理。这部作品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苏联评论界称它是“军事小说发展的转折点,开辟了一个整个时代,是浓缩成短篇小说的史诗,标志了战争文学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16.
1987年《人民文学》和《收获》集束刊登了先锋小说,这预示着先锋小说在当代大陆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从梳理和分析《人民文学》的刊登动机入手,揭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意识形态性:它们是作为“多元化”的“一元”被纳入的,同时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俗语"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在《朱子语类》文本中,朱熹不但主张解经要明俗语,而且在具体解经过程中,俗语运用生动形象。究其"俗语"内涵,不仅包括口语化的词,还包括通俗化的谚语、成语、惯用语等形式,类型灵活多样,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朱熹"俗语观"有机地协调了义理阐释与俗语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用语风格,也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闲暇”的解读可以发现,白璧德的闲暇观与其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在白璧德看来,闲暇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沉思性的闲暇有助于人的完善.白璧德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闲暇观对于现代学者的自我认识及其学术生涯和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揭示了《诗经》所反映出的周代“人”的审美观念中对于人的健旺勃发的生命力及优秀品德的追求———一种更富于“人”的意义的生命信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真德秀的“养心论”以创作主体的心性义理修养取代道德修养,在“理本文末”“德本文末”论基础上,把传统的道德内化为了理学家的心性,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南宋末年理学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