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国初年,国会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标志,被推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它是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本文考察、分析并论述了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透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并感受到这一变化给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的第一届国会选举,是资产阶级代议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本文通过选举过程中政党竞争及社会各阶层的反映的分析,说明在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正逐步根植于国民心理,尤其是社会中上层的政治精英对选举的反映,表明了中国近代政治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新的发展。同时,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存在的诸如财产限制、性别歧视以及选举过程中的营私舞弊、党同伐异等现象,也说明中国政治现代化之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3.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会的成立标志着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国会的实行给当时的中国政治带来极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内阁制,但对内阁制特有的不信任投票权却没有具体规定。《临时约法》设计者将不信任投票权和弹劾权混同,目的是以国会制约政府权力,自身又不被解散。可在国会真正需要行使不信任投票权时,或因弹劾手续烦琐不能奏效,或因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所适从,不仅不能制约政府,反而因无法可依而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5.
民初国会政治研究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存思考余地。就机运而言,中国代议制国会的创建与构成其否定因素的直接民主观念为国人所认知同步,可谓生不逢时。从政体角度观察,在分权体制下《临时约法》赋予国会单方面制衡行政的诸多特权是否合宜,也成问题。民初政党发育不成熟,相互制衡的两大主流政党未能形成,难以支持国会及责任内阁制的正常运作。国会政治运作不成功,非尽关乎地方自治导致的政治碎片化,民初地方自治体现的是一种中央方向上的地方主义,并不一定构成国会政治的否定因素。真正对民初国会具有杀伤力的是国民党在统一名义下实施的一党专政,这种专政在直接民主幌子下实施,最终导致代议制国会严重畸变。  相似文献   

6.
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 ,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有关这两个党争的性质的探讨却不够深入 ,本文在分别分析了牛李党争与新旧党争的性质后 ,又对比了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期的这两次党争的异同 ,指出牛李党争是封建前后过渡期士庶混一政治斗争的产物 ,而北宋新旧党争则是封建庶族政权内部为维护皇权的稳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采取不同的政治措施的态度和观点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民初国会史多偏重国会的建置与运作,着眼点局限在国体及政治斗争等相对宏观的层面。但改换视角,从"型制"设计这一偏重政体的角度,对民初国会政制史研究中被忽略的诸如国会"院制"与立法机关的内部制衡、立法与行政机构协调机制的建立、法定开会人数与非常国会的"合法性"判断、选举人资格限制与议员素质等技术性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既有认知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中期,美国104届国会推行一系列"反环境"政策议程,掀起了自1980年代里根政府以来的第二次反环境高潮。104届国会的反环境政策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多方面的成因:104届国会的政治力量构成和保守主义政治倾向、1990年代初美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政策趋势、反环境利益集团及其运动的影响和推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下降等都是重要因素。104届国会的反环境政策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政策停滞;另一方面也遭到了环保主义者和环保组织、公众舆论和克林顿政府的抵制。最终,104届国会不得不对其激进的政策做某些调整。104届国会的反环境政策及其结果表明,环境政策涉及的利益及政治关系非常复杂,环境政策的出路须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不幸落入“北宋党争”的漩涡中,升降沉浮,蒙受冤屈。后期的黄庭坚,逍遥而不消沉,更多转向诗歌与书法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名杰出诗人和书法家。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中国第一届国会。这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在中国进行的唯一一次认真的尝试。无论其如何失败,这种尝试本身都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第一届国会失败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封建专制势力异常强固而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这是一个事物中互为消长的两个方面。就“仿效欧美”而言,第一届国会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封建专制势力强固,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尚未发展到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程度。 本文着重就第一届国会的建立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初政党合法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政府对合法政党的规定承袭了清末《结社集会律》,这使得政党的存在,既缺少法律的认可,又缺少法律的救济;而“稳定”的社会情结,为袁世凯约束政党、强化专制赢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可。民众对政党合法性的认同,仅基于西方宪政理念的移入,缺少必要的阶级基础和利益基础,在党争误国的舆论下,政党存在的合法性很快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2.
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旧立宪派和革命派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政党政治有着明确的认识.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们在民国初年的宪政实验中,又系统地阐明了政党政治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政党的性质作用,政党的运作及政党制度模式的选择等.值得注意的是,旧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而就整个中国社会观之,对政党政治普遍缺乏认识并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各种势力和历史因素交织混沌,以刊载趣味性内容和提供消遣娱乐为主的近现代小报业乘势崛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报数量庞杂,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娱乐性和知识性小报,横报和黄色小报,综合性小报,社团、行业和同乡会小报,这四大类报纸以时间为轴正好概括了中华民国前期小报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南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因缘殊深,就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会场所,也放在了南社社员李书城在上海的寓所之中。邵力子等也通过《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的扩大改版,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公开的理论献礼。  相似文献   

15.
妆饰是精神的外化。伴随着民初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传统的女性妆饰向着西装化与时装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出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地域与层次的不同等变化。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观念严重,迷信风俗盛行,迷信组织众多。这些迷信风俗尽管主要是对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它在地域、人员、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邮展,依据主办方的不同可分为个人邮展、民间集邮团体邮展、官方邮展三类;就其组织运作模式而言,又可分为筹备、实施、展后三个阶段,三阶段中的具体工作是邮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邮展增强了民众的集邮兴趣,有利于集邮家开阔视野、增进交流,促进了民间集邮团体的良性发展,对政府也有一定影响。同时民国邮展发展趋势上的递进性、展地分布上的区域性、参与人群的有限性,又构成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列强企图侵占东北等因素,引发并加剧了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烟毒、赌博、娼妓等。烟、赌、娼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东北市民的正常生活。地方政府虽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但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