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隐逸诗”作为主题学范畴,其所包含的文化史信息或价值底蕴,远非“田园诗”、“山水诗”这对题材学概念所能替代.或曰,作为“隐逸诗”人的道德自律程度,要比一般“田园诗”人暨“山水诗”人来得自觉乃至卓越.“隐逸诗”人所亟需面对的首先不是怎么写“田园”或“山水”,而是对日常人生取何种活法才真正令己安魂.故从历代诗章可辨陶潜如何“弃官而隐”、“隐而欠逸”、“不逸乃隐”;王维则“先官后隐”、“亦官亦隐”、“亦隐亦逸”;而谢灵运只是“误官纵逸”、“逸而非隐”.  相似文献   

2.
人生价值,作为反映个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范畴,是指基于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个人的人生目的、社会实践以及道德品行对社会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人生价值观,就是要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采取什么方式生活对自身才是高尚的、对社会才是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评价和认识,从根本上指导着人们在种种具体的人生课题上通过比较、鉴别以作出处理和抉择,并据此采  相似文献   

3.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人生真谛,是世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立德是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基础;立功是人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价值追求;立言是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立功立言的前提是立德,立德亦能促人立功立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道德放在最高地位去追求,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人人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才会更加进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4.
只有实现“事业家庭”双重价值的人生才是当代女教师的成功人生。因事业有成而取得的成就感和因家庭美满而带来的幸福感 ,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两种心理需求 ,只有这两种需求同时得到满足的人生才称得上成功人生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的发展思路有两条:一是人文教育必然指向“意义”.生活、人生有无意义?有何意义?怎样才有意义?谁来保证意义?这就导致了对终极关怀的追寻.在施奈格尔、荷尔德林、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等浪漫派哲学家们那里,终极关怀总是他们关注的中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终极关怀只能是一种先在的设定.假如拒绝追问要求人们交出自己,这就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权利的剥夺;而一旦允许追问,那么任何设定终极关怀的体系都可能出现裂缝,出现危机.纵观浪漫哲学的林林种种,都证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它与一种平凡的生活.人生缺乏切身的、血肉关联的联系,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共鸣.二是人文教育旨在提高生活、人生的质量,而生活,人生总是在现实中展开的.一场“人文精神讨论”至少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和精神素质的恶化.这是人文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人文教育成为必要的直接原因.指出人文精神的危机,这是对现实关注的结果.“哲学家们总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 (内在的 )和文化世界 (外在的 )的科学。从研究内容来说 ,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如果说 ,自然科学是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那么 ,人文社会科学便是回答“应当是什么 ?”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 ,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 ,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理念的树立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最终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学报质量,编辑劳动应处在稳定而活跃的状态。基于对精神生产和编辑客观规律正确把握的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为编辑劳动提供规范化的条件,而双百方针和基于对精神生产人文分析所产生的人文管理则启发和陶冶着编辑自由创造的天性。法制管理和双百方针从外部、科学和人文管理从内部造成各稳定因素和活跃因素的组合,不仅使学报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可以使编辑在新的人生境界中成为“命世”之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东、西方人由市场经济和人文精神的矛盾与对立而陷入了“物役性”精神危机。摆脱危机的惟一路径,是寻找文化理念上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圆融与更新,从而为人生成为“新人”提供“意义”的凭藉,并为这意义的实现所必致的人文“秩序”提供普适、有效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对人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提出“因性而教”的教育原则,实现“用之于其所适”的自我价值;特别重视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内涵对人的影响,提高人的主体能动性;《淮南子》提出“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把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整合起来:自动地适应环境与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存在。最终构建一个“天、地、人”多层次统一发展的“和谐”之人。  相似文献   

10.
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是研讨人文教育的基础性核心概念 ,“人文”的本意是指与“天文”相对应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具有多重含义 ,有民族性和历史性 ;人文素质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是人文精神在个体上的体现 ;人文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生存目的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12.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3.
人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人的超越性是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与确证,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内在生命特质.人的超越性是由人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意义性、精神性和无限性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创造对适应的超越;意义对现实的超越;无限对有限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现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超越性是人存在的升华.否定人的现实性,超越性便成为空中楼阁;忽视或放弃了超越性,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便无从彰显.  相似文献   

14.
对非婚同居性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从女性当事人角度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男方以恋爱结婚为由欺骗女方同居的,即女方受蒙蔽同居的;另一种是女方知晓对方感情、身体状况和同居目的而自愿同居的,即双方完全自愿同居的。对前者,男方应对女方损害赔偿结果承担侵权责任;对后者,男方应分担相应的性行为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变革现存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也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规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它回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以共产主义理论指导当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它与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相符合,是现代文明的要求.当前,在"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论"、"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及与"以人民为本"等问题上均存在不同看法,应在讨论中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乃是一种人学的重要理论发现。“惊异”是符号本身带给人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力量,是人类真正思索的开端,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育,应当开启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世界的惊异力量,唤醒人自身的创造精神和意志自由,激发人们对于未知世界与神秘事物的无限渴望。  相似文献   

19.
庄子“真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大宗师》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通过《庄子》全书的比读,可知真人是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材料来源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的哲学维度的渊源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人类如何产生,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如何从神性中解脱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是什么;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中有关人在宇宙中地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将人类摆在宇宙体系中观察、认识,把人性的以上三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则有利于整合各种孤立的或貌似对立而实为互补的人性观点,形成对人性的系统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及其本质,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