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苏联文学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针对苏联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不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如消费主义和物欲主义的增长,传统美德的丧失,人际关系的冷漠,乃至人性的泯灭——加强了道德探索,道德问题越来越渗透到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以唤起人们注意并消除这些后果。苏联科学院院士克德罗夫指出:“文学和艺术不仅应该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而且应该造成某种平衡,某种障碍,以抵制个性差别的消失和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追求。”一批六十年代登上文坛、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在道德探索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瓦·格·拉斯普京就是一位擅于描写农村道德题材,在当今苏联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  相似文献   

2.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苏联军事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即所谓战争题材文学的“第二浪潮”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全景文学”的兴起。70年代中期,苏联的战争题材作品出现了新趋向,有了新发展。邦达列夫,巴克拉诺夫,贝科夫,瓦西里耶夫等是当代苏联军事文学中风靡一时的“战壕真实派”作家,他们都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被称为“前线一代”或“尉官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说过:“有这样一些作家,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考察苏俄文学对道德题材的探索这一文学现象着手,通过对苏联作家钦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追求、文学理想,以及现实社会观念的嬗变等方面的论述,细致地剖析了这位当代苏联著名作家的长篇新作《死刑台》中主人公阿夫季形象本体,探讨了阿夫季本体形象所蕴藏的哲理内涵、历史深度,以及作为“现代耶稣”这一罕见道德典型出现在当代文坛的社会意义、存在价值。提出了自己一些尚不很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文学史上,工业题材作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说,它是与苏联文学同时诞生的。而工业题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及其演变,既能反映苏联社会的变化,又能体现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继承租创新。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当代小说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观象,即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大大开拓了女性文学的题材范围,形成了当今台湾女性文学的新势态。廖辉英可以说是“新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廖辉英,台湾台中人,于1948年出生在一个常为柴米汕盐而发生窘境的家庭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正当苏联战争文学向前发展时,杰出的作家省洛霍夫,在战争文学中另辟新径,以独特的题材真实地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反革命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歌颂了英雄的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写下了一篇悲壮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继承了以往战争文学的优点,丰富了战争文学的题材,使主人公的形象多样化,对战争素材作了新的处理。这部作品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苏联评论界称它是“军事小说发展的转折点,开辟了一个整个时代,是浓缩成短篇小说的史诗,标志了战争文学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新气象。大批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和材料,创作了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各族劳动人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精神面貌的作品,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是主流的一面,应当肯定。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在少数民族文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格调低下、庸俗无聊、阴暗和淫秽下流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苏联文学家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不少作家把注意力放到了社会心理和精神道德的探索分析方面,写了许多反映各类道德问题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符拉基米尔·田德里亚柯夫,因为多次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道德问题和青少年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剧作家亚力山大·万比洛夫,因专写道德心理题材的剧本,艺术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矛盾,竟驰名于国内外,被誉为是"能把有深度的现代性格,把挖掘新性格与对社会进行真正分析的趣味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第一流剧作家."这些作家被苏  相似文献   

10.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中,许多历史小说作家采用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双重视角,从文化的高度观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历史画卷,塑造出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在近20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所谓“零度情感”的叙述姿态和对大量丑恶社会现象的描写。这类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全面进入市场社会,作家仍应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家的社会良心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时时顾及的。  相似文献   

11.
析艾略特的“非人格观”徐世红十九世纪传统的文学历史观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部历史文献,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实证主义从历史出发,通过对作品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身世和性情的研究,挖掘作品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意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依据,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12.
鲍里斯·叶基莫夫是俄罗斯文坛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著名作家之一,是农村题材文学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以叶基莫夫小说《治疗之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论证了在农村题材作品中,作家善于以小见大,借助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表现核心主题的创作方法。同时,剖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社会生活中道德问题的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前,文坛上长期受政治形势左右和指令性文艺政策控制,伴随着“改革”的形势,苏联文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反思热”和“回归热”,回归文学在原苏联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是一种非文学的“政治轰动”,并非文学创作繁荣的表现。大量的“回归”作品是否能在文学史上站稳脚根,还不能过早作出结论。前苏联文坛“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和争论,实质上是六十年代《新世界》和《十月》两杂志的争论的继续,最后导致原有统一的作家协会的分裂。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的苏联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物质生活得到注目提高的同时,道德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同经历和倾向的作家以中短篇小说为阵地,对道德领域内形形色色的课题进行紧张的探索,作出各自的应答。为适应当代人新的思维层次,得以深入开掘他们的精神世界,作品的表现手段,作家的视点随着发生新的变化。从而使道德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出现一种多色调、多声部多层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登上苏联最高领导岗位以来,苏联积极推行改革政策,而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领域的文学,在改革中表现出了突出的活力。苏联领导对文学的作用极其重视,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的报告中谈到文学时指出:“不论是党,还是人民都不需要连篇累牍的官样文章和琐碎的日常生活发掘,不需要看风使舵的事务主义。社会等待着作家的艺术发现和生活真实,它永远是真正艺术的本质所在。”关于文学批评,他说:“文艺批评应该摆脱破坏健康道德的温情和官官相护了,不要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石点头》中出现的道德说教,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德说教产生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简述其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产生,从此“士”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为拯救社会、恢复社会的正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如此。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伦理说教,小说亦然。  相似文献   

17.
从题材学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学中,城市文学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远胜于农村文学。“新都市文学”等旗号、“新生代”等写作群体推进了城市文学的发展。出现城市文学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时代决定题材,农村文化正在被城市文化“同化”,而年轻一代作家的农村生活经验匮乏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便生活在伦理规范中。道德有民族文化、时代的局限性,道德有反映统治力量的要求。社会的伦理思想与文学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两者的交叉范围就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范畴。因而,文学揭示“人性”的认可程度必然受到时代的伦理规范的约束。因此,研究西方中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其伦理思想本身的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先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我以为,中世纪的文学中有三种特征值得注意。首先,表现为作品中的“伦理掩饰”现象,即指作品反映出的符合审美要求需要而社会伦理不允许存在的人的情感。这体现在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中。例如,法国的《罗兰之歌》热情赞美了抵抗外族侵略与战友战死疆场的英雄人物“罗兰”,作品极度描绘了“悲壮的场面”。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代以来,苏联社会由于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的错误理论,在文学上便相应地产生了以粉饰现实为目的的”无冲突论”,这种理论在四十年代的后期更加恶性发展而达到了高潮。在它的影响下,全部社会问题被纳入一个呆板的模式,归结为“好”与“更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们按照这个公式去进行创作,不敢接触生活的真实,不去塑造消极的反面的典型,而是逃避现实,粉饰现实,塑造一些苍白的臆想的所谓正面的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描写四平八稳的东西,于是文学作品中讽刺体裁没有了,悲剧体裁没有了,日常生活题材没有了,抒情诗没有了,描写自然和爱情也变成了文学的禁区。在社会矛盾越是尖锐的地方,文学上粉饰现实的现象越是突出。反对“无冲突论”的斗争也最先从那里发难。以描写农村题材为特点的奥维奇金流派也就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和“文体作家”的沈从文,在文学领域里,他们都选用了相同的题材──城市题材来表现城市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等内容,同时也通过表现城市人的生活,批判了传统文化痼疾及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性格、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形态的转变,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尽管他们都以城市为题材,却从中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倾向、文化心理、批判方式、价值趋向等。老舍以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古都社会在新旧更迭时期的市民阶层以及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他始终关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