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2.
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重要启蒙思想家,理论成就是多方面的,具有近代性质的法治思想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船山法治思想成绩斐然,其中之一就是对于法治原则的探讨颇有新意,船山认为法治有三大原则:"原情定罪,而罪有等差"——以犯罪客观事实定刑的原则;"罪者,因其恶而为之等"——罪刑相应的量刑原则;"以刑治而期于无刑"——旨在消除犯罪现象的刑罚原则。  相似文献   

3.
任远 《云梦学刊》2015,(2):40-43
屈原特别崇高的"独醒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当代知识分子"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使命回归;"文格"与"人格"相统一的人格重塑;正气与骨气的形象再造。  相似文献   

4.
徐广才 《北方论丛》2020,(2):115-121
根据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憎愠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当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动所致;"愿荪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从一本作"光",古代元阳二部关系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当读为"前",前行之义;"易初本迪"之"本"当为"不"字之误,"不"读为"背"。  相似文献   

5.
"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从而受到唐代诗人的普遍认同与尊崇。唐代诗人从四个方面对"兴象"进行了阐释:"兴感",诗歌创作生发论;"兴象天然",诗歌创作特征论;"兴寄",诗歌创作反映论;"兴会",诗歌创作灵感论。  相似文献   

6.
传统至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用"无为而治"或"无为"、"有为"等哲学思想解释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并用"曹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儒"的建议等作为"黄老之治"的起点和结束,笔者认为欠妥."黄老之治"要分"黄帝之治"和"老子之治",要从政治思想上看问题,黄帝的政治思想是"法治",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德治",在"黄老之治"时期,二者是交替为主的."曹随"只是"老子之治"的起点,"黄老之治"的起点是"黄帝之治",即"萧规"时期;"黄帝之治"早于"老子之治"退出历史舞台,是"黄老"内部思想斗争的结果;"老子之治"后退出历史舞台,是汉武帝采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的重要创新在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论断和"纽扣论",根据时代变迁赋予了理想信念以"总开关"的特殊功能;"精神之钙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强调理想信念对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使理想信念可近可亲;中国梦和"洗澡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大众话语表达,有助于理想信念的大众化传播;"自信论"和"实干论"赋予了理想信念建设以基础和可行之方,即既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又要掌握唯物史观,更要用行动兑现承诺,"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实现了理想信念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政治严肃性与话语生动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家风,狭义而言,犹门风。仅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广义而论,当是指一个家庭、家族世代相传所沿袭下来的、能够展现该家庭及家族成员的传统风尚。习凿齿家风称之为"凿齿之风",对习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崇尚忠烈、学习忠烈"之风,对习氏"忠直爱国"家风形成的影响;"慎忠追远、和谐忠孝"之风,对习氏"和谐团结"家风形成的影响;"热爱教育、注重德行"之风,对习氏"尚学敦厚"家风形成的影响;"行善积福、破男尊女卑"之风,对习氏"男女平等"家风形成的影响;"精擅学术、勇于践行"之风,对习氏"刚正不阿、学以致用的苦读,特立独行多创见"家风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哲学思想体系宏大而丰富。学术界关于船山政治思想之研究颇多,但对其政治思想之逻辑体系与逻辑建构的关注不多。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荡、矛盾交织的整体社会环境催生了王船山的政治思想。船山"推其故而别致其新",创造性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与政治逻辑结构体系:"道统"与"治统"并重的治国依据;"存人立礼"的治国之本;"双严清源"的治国举措;"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船山政治思想因社会现实问题而起,并由理论度越到实践,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具有"一以贯之"的贯通性、四位一体的逻辑度越性。  相似文献   

10.
"道"作为其原始含义"导",类似于现象学的"指引"或"形式显示",它提示着一种拒绝被对象化的思维方法;"道"之生"天下万物",不同于西方的宇宙生成论,而从发生现象学这个角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老子一再强调"无知无欲",但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知"与"欲",而是只反对过分陷溺于一己之私的"知"与"欲",所以他这种强调类似于现象学"悬置"的思维态度并指向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在"自然"、"道"、"德"、"为"四大领域中,极其精辟地概括了四对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有",是指宇宙"自然"的各类个体;"无",则是指囊括万事万物无数个体的"自然"总体。"可道",只能在一定周期之内,起特殊支配控制作用;"常道",则反复在无数周期的总过程中,反复起普遍支配控制作用。"下德",只能取得微观的、个体的、眼前的、有形的、易于察觉的"利";"上德",则能谋获宏观的、总体的、长远的、无形的、不易察觉的"用"。"有为",是具体做这样或做那样的微观作为;"无为",是抽象谋筹国计民生总体方略的宏观作为。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之"枢纽",并不对应纬书天文黄帝"含枢纽",而是出自紫微垣中枢,取北辰天极主宰的意涵,为刘勰"群言之祖"观念提供价值意义上的同构象征作用。"枢纽"的这种意涵也不必出自纬学,而是直承经由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哲学转化了的天文学知识系统。天文枢纽对北天极只作相对的标示,提示人们:以往论者对《文心》"文之枢纽"的许多争执,都过于拘泥;"文之枢纽"不仅应作为一个整体去加以体会,同时它与"论文叙笔"也是贯通一气的。  相似文献   

15.
余畅 《南方论刊》2016,(4):76-79,96
本文旨在为《斗茶》这一舞蹈新作品创编过程中所借助的中华茶文化中的"茶人"、"茶事"、"茶艺"、"茶道"、"茶本体"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从而让观众欣赏《斗茶》由内而外的舞蹈韵味的同时,传播中华茶文化由内而外的博大精深。该新作品的再度创新是建立在本人于2014年参加新加坡国际华人舞蹈大赛并获得创作及表演金奖的作品《茗境》的基础上。因此,有较为充足和完备的素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立德不朽、立功不朽、立言不朽)说。"三不朽"中之"立言不朽",实为"立德言不朽"。"立言不朽"与"立德不朽"并不重复。"立言不朽"之实践主体为普通大夫,"德言"指对德行的内在化、思想化表述;"立德不朽"之实践主体为国家、人君及执政者,"德"指对国家、政权有巩固作用的政治行为。"立言不朽"一定程度上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成熟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君主专制制度即将崛起的战国后期。"天人相分""治乱非天",是其逻辑起点;"人性恶"假设,是其哲学理论基础;"化性起伪",是其教化途径与手段;"隆礼重法"是其主要工具及核心治国思想。礼,"度量分界""养人之欲",用以划分社会人群等级,分配社会资源财富,规范贵族地位特权,维护新兴君主专制统治;法,"重刑罚以禁之",用以惩戒违礼之罪,维护和保障礼之总纲地位与顺利实施。礼法兼用,德法并举,由此实现社会由乱到治。但荀子思想具有典型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特征,其"人性恶"等理论观点存在逻辑悖论,以及为专制独裁背书的历史局限,需要站在当代人类文明的高度,保持警惕,辩证认识,扬弃改良,为其注入人类共有文明价值理念,重新诠释构建,为当代儒学转型及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众多的道教名山,而且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道教名山与茶的一体化,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是浙江道教名山与名茶共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优先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和道教茶艺表演业.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成,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9):127-133
当代红色叙事之所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审美范式,不仅在于其意识形态和叙事结构的趋同,更与作品的时间修辞有关。隐藏在文本内部的时间形式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构造与美学属性:"类诗史叙事"通过"谋划",给予历史化了的时间以属性和意义;"类传奇叙事"通过填补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超时间空白",为故事创造出了传奇时空体;"类成长叙事"将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统一,构成人物成长的内在的进步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