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久才 《北方论丛》2016,(6):143-146
魏晋时期,玄学家郭象和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虽然身处不同时空,但却先后对世界的本原各自提出体系完整的“独有论”和“存在论”。二者思辨的逻辑理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时又分别从具体存在物总合和最普通、最抽象、最一般的类本质的哲学概念两个角度探讨“有”和“存在”的特征与属性,可谓迥异其趣。此二者的思想在其所处时代,乃至后世对于哲学的发展皆具有巨大影响,其中佛教和基督教对二者学说承继的扬弃,对于从全新角度深入研究二者学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巴门尼德哲学新探──巴门尼德哲学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侯宗肇广东五邑大学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往的哲学史论著,都认为巴门尼德哲学是唯主义哲学。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巴门尼德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只有存在物是存...  相似文献   

3.
作为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两派,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万物常新的观点和巴门尼德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动的主张通常被认为针锋相对.但当我们从原文出发,仔细分析赫拉克利特的"火""逻格斯",巴门尼德的"存在"等思想后却发现,两者与理智、真理密切相关的特性能够契合,且有着比较类似的从现象到判断,再到判断之判断的思维路径.二者真正的差异,在对真理呈现形式的理解上才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感觉与理智之关系的希腊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历史演进中,感觉与理智的关系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贯串始终的。但是,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哲学范式之中,对此问题的基本领悟和基本规定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而且,由此所派生的认识论子问题也完全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可通约性。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追踪感觉与理智之关系的希腊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并想附带地论及近代哲学认识论产生的一些非希腊的理论前提。感觉与理智之关系的希腊观念的形成前智者学派的古希腊哲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是宇宙论,认识论问题只是在宇宙论探究的展开过程中才逐渐…  相似文献   

5.
谢文郁教授根据希腊文的语法形式指出,巴门尼德残篇中"στι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它是",而不是通常翻译的"存在"。他据此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乃是对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本源"概念的界定,此界定导致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有关本源思想的转向。但是,此文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解读在语言、思想以及思想史三个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谢教授意欲将巴门尼德与早期宇宙论自然哲学家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本源观,即存在论本源观和宇宙论本源观。宇宙论本源观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先驱,而存在论本源观追问事物的观念同一性,以此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一、“哲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哲学这个概念很古老了。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就尝试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从那时起,哲学就作为与原始幻想意识相对立的最早的理论思维,同科学一起诞生了。然而对于哲学,却又从未有过一致的看法,也不存在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別的人们,不仅哲学观点互相抵牾,对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也是各异其是的,以致“什么是哲学”这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对哲学家们却往往成了甚感头痛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对本体论自身作“元哲学”意义分析与反思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诸篇,这些公认的早期作品,展示了亚里士多德试图以逻辑为工具,以语言深层结构为模型,对存在进行分类,确定存在类型之间的关系,构架世界逻辑图式的最初尝试。一、理念论失败的启示寻找一种理想的原则和方法是建构本体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令哲学家头痛的难题。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意识到本体论问题艰深棘手,并为之思殚力竭的是柏拉图。继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存在”(einai estin)这个命题后,柏拉图建立了理念学说,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然而这个探索始终是不成功的,因为理念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不能有效地解释许多现象。正是理念论的失败深深启发了亚里士多德,促  相似文献   

8.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前468——前399)是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性格,其生活和从事哲学活动的年代也不完全相合,差异是明显的;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孔子与苏格拉底又有或隐或显的相似和相近之处。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都面临着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都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9.
从人学视角看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开辟了一条真正经验式的、以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为鲜明旨趣的全新存在论致思路径,拒斥了任何脱离存在物的具体特性、存在方式和抽象谈论"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企图,从而既超越了传统哲学家的形而上学实体论,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等现代欧陆哲学家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他的这一存在论革命,反映在人学现上就是:以关于人的三个规定性(自然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群体存在物)的人类学具体分析为逻辑起点,深入到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经验分析,发现了人的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既是活动中的存在物,也是关系中的存在物,进而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学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围绕着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的一种观点,根据巴门尼德《论自然》[残篇五]中“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断然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另有一种观点,则根据[残篇八]中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滚圆的球体”的论述,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朱振宇 《中国学术》2001,3(3):256-260
汉娜·阿伦特在其《哲学与政治》一文中表达了如下思想:苏格拉底之死在政治与哲学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弥合的鸿沟。面对海德格尔的纳粹牵连,阿伦特同样诉诸哲学家面对政治生活的脆弱。被愤怒的雅典人以公意处死的苏格拉底,与登上弗莱堡大学校长宝座的海德格尔,证明着同一件事——在哲学与政治的对抗中,哲学永远是失败的一方。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我国西方哲学史界围绕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展开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巴门尼德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在国外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似乎已成定论。但是,1980年张尚仁同志在《吉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试论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哲学的性质》一文,明确指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由此,引起了关于巴门尼德哲学究竟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大讨论。陆续在《吉林大学》学报、《学  相似文献   

13.
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相对立是典型的范畴错误。从现代哲学家的工作看,“分析”不应该被基于一阶逻辑的分析哲学独占,它更深层地体现在意识、无意识和语言(模态/结构)这三维一体的分析之中。坚持两者之间的虚假对立,势必掩盖20世纪西方哲学向纯粹意识、无意识以及前谓词的存在领域的整体突进以及对这些新存在的内结构的刻画。与现代哲学的分析对成的是以之为基础的思辨建构,它体现为弗洛伊德对不能之根源的建构,海德格尔超出能思与所思的相关性对艺术本源的存在建构等。摒弃“分析VS欧陆”的虚假对立,完整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从描述分析到思辨建构的一般进路,对我们独立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创造性地转化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哲学的回应并不仅限于重建自然和运动的合法性,而且还是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双重拯救:一方面拯救被巴门尼德所拒斥的自然运动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拯救巴门尼德的“存在”来弥合最高实在和现象间的鸿沟.可以说,这一回应的实质是亚里士多德试图重新统一现象和最高实在的一种形而上的卓绝努力,其取消了可知与可感、不动与运动的对立,巴门尼德的“存在”也通过作为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神”而被置于终极宇宙秩序的顶端.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思考重心的演变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哲学思考重心的演变 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两千年来它总是遇到两个二而一的对象:一方面是在人面前的世界,另方面是处在世界中的人。不论哲学家们如何分歧,不论哲学史如何纷繁,人和世界总是哲学思考的两个方面。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所思考的主要是人所面对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怎样组成?它受什幺法则支配等等。尽管哲学家们力图给出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答案,但是他们各自抓住的东西却很不相同,意见则更加分歧。苏格拉底的功绩就在于:他促使哲学在思考对象世界时也注意到人本身。“认识你自己”成了认识人的代名词。哲学一旦把理性的目光转向人,内容就大大丰富起来。人的本  相似文献   

16.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次提到,作为“类存在”的人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且还是受动的存在物。“受动的”(leidend)这个术语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理论。费尔巴哈对这个术语的解释为马克思全面阐释人的本质以及人类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提供了理论根据。费尔巴哈认为,当人感觉到自己是个体的、有限的和感性的存在物时,他实际上所感到的是自身的周围环  相似文献   

17.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由于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存在”范畴,第一次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因而,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是,关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多年以来,在我国一直把他归结为唯心主义派别。只是近年来才有的同志对这一结论提出了异议,并对其唯物主义性质做了初步论证。但论证还不是十分充分的,“唯心论”一说仍坚持己见,并且觉得还有道理。本文力图遵循恩格斯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从巴门尼德本人的论述入手,再次对其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继续论辩。  相似文献   

18.
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弼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迅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王弼哲学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与西方传统的理智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体悟和直觉,贯通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意象性思维方法.但这里首先要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讲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智,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就没有分析的精神,或西方人没有直觉精神.其实,作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理智的分析和直觉的内省总是相伴而存在的.在中国哲学里,理智是直觉的准备,直觉是理智的升华.王弼的言意之辨就表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强调哲学的"国民性",主张在精通中西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得中西会通,"融摄"西方哲学,结合中哲"归极证会"与西哲"精于思辨"的优点,构建现代中国哲学。《新唯识论》即是熊十力对这一主张身体力行的成果。虽然熊十力哲学中存在着随意附会与本质主义化约论两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哲学问题确如熊十力所言,多为普遍的,只是不同哲学家切近的方式不同,因此像"道"与"存在"这样的概念虽是特殊的,却可以被另一套哲学话语翻译。西方哲学的最大长处在于包容内在自我批判与外向时代批判的批判精神,熊十力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自觉批判意识的中国哲学家。虚心容纳西方哲学,首先应容纳哲学的批判精神,只有用共同的哲学话语与别人讨论人类共同的问题,中国哲学才可以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不同于哲学。但是,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却十分密切。逻辑学与哲学的发展历史是:逻辑与哲学混合,逻辑与哲学分离,逻辑与哲学相互结合。研究逻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互取所长,相互促进。 一、逻辑与哲学混合 逻辑在古代是同哲学混合在一块的。我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拉特和赫拉克利特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在逻辑思维上的成果,就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