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婷 《今日南国》2010,(14):48-50
在湖北省黄石市,有不少来自农村的有为青年,他们发愤读书努力工作,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留在城市里,成为“山窝里飞的金凤凰”。在城市里,他们有个时常的称号“凤凰男”。  相似文献   

2.
就知识分子的“出”与“入”而言,鲁迅反对两种“出”的倾向:一是“吟风弄月”的雅士;二是“息影林泉”的隐士。因为他们要么陶醉于艺术世界里自得其乐,要么逃避到太虚幻境中自我欺骗,总之,他们对于自己身外的世界或漠不关心,或熟视无睹,鲁迅期望一种能自觉到自己生活在现时现地,并能直面社会人生,具有刚健不挠的抗争精神的知识分子斗士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环境抗争有三种类型:农村环境抗争、城市邻避抗争和反大坝建设,其中城市邻避抗争表现最为突出。地方政府面对城市邻避抗争,往往以官方公布停工、停建、改建和移址等处罚型、责令型、道歉型和变更型等决策行为的突发性、临机性和消极性改变作为解决方式,我们将此定义为“非常规政策变迁”,而非政策终结或失败。从历史制度主义来看,这种非常规政策变迁受到内生与外生动因相互影响,具有路径依赖并断续均衡特点,呈现权利运作间不对称关系,结果呈现正面方向发展。从社会冲突的”正”功能来看,消解非常规政策变迁的治理之道是要实现政府治理模式、政策决策体制、社会组织功能和社会民众心理四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杀马特”群体是社会转型和代际变迁双重因素作用的产物,他们既是社会竞争的边缘人群,也是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弱势群体。不过,“杀马特”群体通过个体的微观行动,建立了一种基于城市而不落脚城市的消费模式并实现了个体的低端城市化;同时借助符号消费和虚拟空间建构了一种不同于政府主导的“亚”社会转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杀马特”群体的阶层地位、社会身份、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跟主流社会日益疏离,但却形塑出他们共享的个体符号和群体认同,完成了他们所追求的城市化或“主流化”。  相似文献   

5.
抗争政治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种非制度化互动方式①。既有抗争政治研究多集中于中观或微观经验层面的分析总结,鲜有从宏观视角对抗争政治研究进行深入把握。抗争政治研究经历了社会中心视角、国家中心视角和“社会中的国家”三种视角的转换,即从分别将抗争者或国家看作相互独立的行为主体与研究对象,到将国家视为嵌入社会的一个组织,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最终影响了抗争活动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中国抗争政治研究应借鉴不同视角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6.
记者采访多位“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发现,高流动性、短工化是他们的典型特征。与父辈不同,他们外出务工是在多个岗位和城市中“漂泊”。工作的高流动性虽意味着机会的增多,但无序的漂泊,也会让很多“工漂族”无法摆脱一无所有而又疲惫不堪的窘境。而部分人不断流动、频繁换工作的根本动因,在于他们渴望从事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工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任何时候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呼,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下层地位,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文章首先考察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多方面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了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一类逆转型孤独者形象,他们在社会现实中处于先觉者和被压迫者的尴尬位置,有着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凉心态。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争”精神。“绝望”体现的是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清理,“抗争”显示了鲁迅执着于现世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9.
如今,都市里的“吧”早已超出原先酒吧范畴,变得花样翻新,形式各异,目前一种复合式“写作吧”已在都市的消费群体中应运而生。几乎在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这么一群“缪斯的崇拜者”把写作作为一种方式,或抒发生活的灵感,或渲泄心中的郁闷。然而这些夜不能寐的写作爱好者在喧嚣的城市生活里却难得有一个温馨幽静的环境可以让他们一头扎进成堆的报刊、书籍中尽情地去放松,潇洒地畅游于  相似文献   

10.
情感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重要维度,然而身在异乡的他们却面临着普遍的情感困局,空间迁移所带来的受排斥感和漂泊感,时间演进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成为了他们情感体验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可“移动”的特性与农民工的“流动”生存现状碰撞,从情感认同的建构、情感生活方式的形塑两个层面推动着他们的情感适应过程。新媒介的接触、使用与消费,不仅建构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资本,新媒介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资本,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城市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11.
尽管,时下的流行歌坛一年也生产不出几首广为传唱的好歌,但这丝毫不妨碍一批批立志成为流行歌手的红男绿女前赴后继地涌入京城,寻一个叫梦的东西。随着岁月或湍急或缓慢地哗哗流淌,他们不再虚幻地梦想“一夜之间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继续在京城漂泊,为了等待文化伯乐的发现,义无反顾地走进酒吧、夜总会,当起了驻唱歌手。据业内人士估计,这类歌手在北京有千人之众。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另类一族,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浮光掠影,他们是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12.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造势”与“控势”:环境抗争中农村精英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精英的资源动员能力及其人生经历促使其成为环境抗争的领导者,而环境抗争走向依赖于他们的“造势”与“控势”能力。农村精英通过问题化、促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和借助时势等“造势”策略,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为防止体制外行为和政治风险,他们通过弱组织化、理性化和踩线而不越线等策略进行“控势”。因此,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扮演着社会减震器作用。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的正功能,并主动与其建立对话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利益受损者的环境维权机制,也可从根本上维系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近些年有关中国民众抗争政治的研究中,“依法抗争”理论极具竞争力,得到中外学界甚为广泛的认同。分析表明,“依法抗争”与其说是抗争的手法和策略,倒不如说是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作为抗争的手法和策略,依法抗争存在内在的冲突,它既可能是非暴力的也可能是暴力的,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未必是真正的“合法”。这种策略性抗争,难以说是真正的“依法抗争”。作为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依法抗争”恰当地突显了当今国家法律、政策和意识形态赋予民众抗争的正当性,及其在实际运行和执行中所存在的实际反差。对这些“法”,不管内心信任与否,依法抗争者均可将其作为抗争行动的正当性理由。如果说在西方社会,权利已作为不证自明的普适性价值和伦理诉求,社会运动理论对抗争政治正当性理据的疏忽有其正当性,那么,在当今中国,当民众因社会情境尚需要极力正当化其抗争行动,理论研究就没有理由不关注包含伦理和道德情感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调查数据表明“小姐”称谓由于地区、行业、社会地位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形成了认知和使用的差异。在女性地位越高的地区,“小姐”称谓的泛尊称认同度就越高。娱乐场合是“小姐”称谓接受率最高的场合。“小姐”称谓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具有正面意义。“小姐”作为“从事色情行业的女子”通常只用背称。而当面打招呼时,“小姐”也还属于泛尊称。一些地方的女性不太习惯称呼或被称为“小姐”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误会或者当地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年轻女性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小姐”称谓的认可和使用还在不断发展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中,青少年在公共参与时经常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本研究选取“95后”“00后”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公共参与中,通过网络语言的使用、传播与扩散,进行话语抗争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公共参与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的话语抗争,是一种软性话语抗争。它是在青少年个体的表演、群体的围观、整体的惯性中逐渐形成、扩散和被“包装”的,具有底层性、弱者武器性质的一种日常软性话语抗争。它开始于话语,也往往止步于话语,而不是像“传统”的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中,话语作为抗争的可调用工具或文化要素,或者作为一种延伸。青少年的这种软性话语抗争,从语言角度投射了中国青少年在公共参与语境中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7.
目前社会成层的概念发生了混乱。辨别阶级结构概念上的最重要的区别是社会差别同社会成层之间的区别。社会差别是指地位等级的排列;社会成层是指某些集体的人世袭地和永久不变地占有某些等级地位。没有阶级的社会只能在相对小而没有文化的社会中找得到;要了解现代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地位等级次序:经济等级、名望等级和权力等级。由于财富、名誉、名望和政治权力的明显差別,每个阶级都表征着特殊的行为模式、社会距离和生活方式。美国社会的地位等级在近二十五年里发生了动人的变化。经济等级次序已经从金字塔形变成中间大下面平坦的金刚钻形。职业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已经变得不明显;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不断地提高;教育上的距离大大地缩小;衣着方面的区别日益缩小。当然生活方式的同化并未消灭一切地位上的区别。但由于细微的名望差别正在加强,所以露骨而明显的地位差别也变得不显著了。等级次序的顶端是数目小而有势力的上层阶级;他们是商人、最高级公司职员和富翁。他们力图把自己的地位传下去。等级的另一端是低级的穷人;他们没有正当的权利。这些人是没有技术的工人、农业工人、失业工人和非白种人。在两个阶级之间的是所谓传统的工人阶级的核心;他们生活在单独的工人阶级的文化中,强调“勉强过下去”而不是“上进”的哲学。直接超过他们的则是由领取薪金的雇员、独立企业家和专家组成的所谓“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神话的自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神话所蕴涵的自由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神和英雄与命运的抗争。它具体表现为“与外在事物的抗争”和“与自己的肉体斗争” ,前者主要凝聚一种知识的力量 ,并通过一系列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抗争到对专制暴君的抗争的历程 ,衍生出西方最早的自由民主思想的萌芽 ;后者表现为一种意志力量 ,在英雄悲剧里表现得最为充分 ,其中有理性的思考更有非理性的命运观 ,但这种非理性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又转变为一种自我超越———通过对现实的抗争 ,把人 (神 )引向理想的现实 ,从而形成了古希腊神话自由精神中超越与世俗相融 ,也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帕森斯看来,成层被认为是社会组织的必要要素,他把成层定义为“按照共同价值体系的标准对在一个社会制度内的各单位划分等级”。成层取决于估价过程,估价判断则针对“性质”、“行为表现”和“占有”来进行。帕森斯认为“普遍性”、“目标定义或目标满足”、“整体化”、“型式维持”这四种类型中每一种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可能的主要价值,因此能够用偏好型式来分析描述。他把作为估价过程基础的三种内容同四个主要价值型式的每一个配合起来。换言之,每种价值型式需要它自己的“性质”、“行为表现”和“占有”的类型。因此,用来使成员分成层次的范畴和所运用的标准,要根据社会主要价值型式来分析。台维斯和穆尔的头一个假定是说,成层对于有组织的社会存在是在机能上必需的东西。第二个是说,社会里的社会地位不是平等的。他们的成层概念,它的原因和表现,都能比较直接地从这些假定找出来。他们把这两个假定扩充和翻译成确认地位的相对等级的分析准则:不同地位的机能重要性和占据这些地位所需的才能。然后进行主要社会机能及其同成层的关系的分析。总的说来,机能理论的一般方法是从现存的社会形式开始,然后用一个系统模型来说明这些形式的存在。而这种逻辑方向却略去了用同样理论来论述体系中的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对集体行为和抗争的结果的研究可以增进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现实中有很多影响因素都会对结果发生作用.策略的选择是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解释变量.与学理上通常把“情绪动员策略”和“法理策略”割裂开来理解不同,现实中,抗争者在不同的抗争阶段可能采用不同的策略.情绪动员策略可以迅速地动员大量参与者,诉诸于强有力的行动,吸引外界关注,让自己的冤情彰显;法理策略是在抗争已经得到关注之后,为可持续地采取集体行动和避免风险而使用的策略.维权者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在这两种模式间切换,从而增大他们维权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